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一文了解心力衰竭疾病的相关知识

2023-03-10 16:36:39

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   钟高亮

       心力衰竭是现代人的常见病,患者群体庞大,严重威胁现代人的生命安全,亟待提高其防控水平。为此,有必要说说心力衰竭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社会大众对该病的认知程度。
       1.什么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不能搏出身体组织所需要血液量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能力弱,心脏输出血液不足;当心脏搏出的血液量长期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机体损伤。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是多种心脏病严重阶段的总称,患者多由于各种心脏病导致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发生后,可引发心肌损害和应力损伤,心室负荷增大,持续该状态,可引起心室和心房的形态改变,并进一步降低心室收缩功能,加重心力衰竭症状。心力衰竭对患者的心功能损害极大,死亡风险较高,该类患者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基本相当,可见其较为危重,需积极预防心力衰竭发生发展。
2.哪些人是心力衰竭的高发人群?
2.1老年人
   老年人是心力衰竭的高发群体,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循环系统功能也随之降低,心功能降低显著,因此成为了心力衰竭的高发群体。此外,老年人容易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而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可增加心力衰竭发生风险,因此更容易诱发心力衰竭。
       2.2心脏疾病
       心脏疾病是诱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冠心病、心脏瓣膜疾病、高血压、内分泌疾病,急性肺栓塞、肺气肿和慢阻肺等疾病,是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长时间的心脏疾病使患者发生心脏损害,进而导致心力衰竭现象。
       2.3其他因素
       妊娠是心力衰竭的重要诱因,孕妇身体代谢和静脉回流的血液供给量较大,心脏无法满足其血液供给要求,可导致心力衰竭发生。长期重体力劳作、长时间疲劳状态也有可能诱发心力衰竭。静脉内大量补液,可导致循环系统负担加重,进而诱发心力衰竭。
       3.发生心力衰竭如何急救?
      心力衰竭时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难症状,急性左心衰时患者咳粉红色泡沫痰,部分患者可出现不能平卧、端坐呼吸等症状,而右心衰时,患者可出现双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的高危群体出现该症状后,应高度警惕是否发生了心力衰竭。此时,应该搀扶患者静坐,若家中有吸氧设备,可立即为患者提供吸氧支持。同时,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明确描述患者病史和发病前情况,简单明了的叙述患者当前状态,帮助急救人员判断,并作出正确指示。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及时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松开患者的皮带和领口,保持呼吸通畅。患者坐在椅子或床上,将双下肢下垂,以减少回心血液量。具有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若家中有氨茶碱等药品,应迅速给药,服药后禁止喂水,尽快将患者转移至医院内。
       4.如何预防心力衰竭发生发展?
       4.1高危群体控制好基础疾病
      存在心脏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治疗药物,坚持长期规范用药,定期来院复查,观察心脏疾病控制情况,最大限度改善心功能,降低心力衰竭衰竭发生风险。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心力衰竭危险因素的人群,必须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密切监测各指标变化,配合医生随访复查工作,将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避免出现心肌及心血管损害,降低心力衰竭风险。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劳累、剧烈运动和情绪起伏,避免诱发心力衰竭。
       4.2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减轻工作压力,避免长期疲劳状态,降低劳累对循环系统的损害。熬夜、吸烟、饮酒、饮、浓茶,大量喝咖啡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心脏健康的杀手,必须戒除这些不良习惯。每日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夜晚睡眠时间应达到7小时以上,且作息规律,使机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工作之余参加体育活动,放松身心,提升心肺功能,有助于预防心脏疾病及心力衰竭发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