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吃药好还是打胰岛素好
2023-07-13 15:16:54
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 全科医学科 胡伶俐
小美(化名),今年28岁,前段时间在孕前检查时发现血糖数值偏高,经过临床诊疗确诊为糖尿病。经过诊断后,医生认为小美适合胰岛素治疗,因此建议小美进行胰岛素注射,而小美叔叔是很长时间的糖友,他认为小美年龄还小,因此药物治疗应是首选,而且胰岛素注射可能会产生依赖性,对小美未来的生活也会产生影响,双方因治疗意见不统一而出现僵持现象。其实,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多糖尿病患者对治疗方法都有怀疑,到底是吃药好,还是打胰岛素好。本文就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分析,细致探究两种治疗方式。- 关于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那些事
1.1口服药物
口服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胰岛素促泌剂
此类药物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使得血糖水平得以降低。常见的药物有磺脲类、格列奈类药物,如格列吡嗪、瑞格列奈等,不适用于胰岛素分泌障碍、糖尿病控制差、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糖尿病等人群。
(2)胰岛素增敏剂
此类药物可以增强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提高胰岛素利用率,从而促进降低血糖水平。常见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罗格列酮等,不适用于肾功能损害、急性代谢性酸中毒、孕妇、哺乳期妇女等人群。
(3)α-糖苷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可以抑制小肠中α-糖苷酶的活性,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常见药物有阿卡波糖、米格列醇等,不适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人群。
(4)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
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提高内源性GLP-1(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水平。常见药物如沙格列汀、西格列汀等,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儿童、孕妇等人群。
(5)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主要作用是促进肾脏排泄葡萄糖。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重度肾功能损害、酮症酸中毒等人群。
但是口服降糖药不是患者想吃就可以的,更不能由医生的意志决定,需要对患者的身体条件进行分析,满足药物标准才可以使用。
1.2注射药物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受体激动剂常用于治疗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使用胰岛素不足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按照其作用时间的长短一般划分为以下几种:
(1)速效胰岛素
属于胰岛素类似物。起效时间10-15分钟,作用高峰1-2小时,持续时间3-6小时,需在餐前立即皮下注射,也可用于临时高血糖的降糖治疗。包括门冬胰岛素、谷赖胰岛素等。
(2)短效胰岛素
作用持续时间较快,起效时间15-60分钟,作用高峰2-4小时,持续时间5-8小时,需在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主要控制一餐饭后高血糖。包括普通胰岛素、诺和灵R等。
(3)中效胰岛素
作用持续时间较长,起效时间2.5-3小时,作用高峰5-7小时,持续时间13-16小时,主要用于提供基础胰岛素,可控制两餐饭后高血糖。包括诺和灵N等。
(4)长效胰岛素
作用持续时间最长,可维持20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胰岛素作用,适合用于控制基础胰岛素需求的患者,包括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等。此外,还有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
(5)预混胰岛素:预混,顾名思义,是将短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预先混合而成,短效成分可快速降餐后血糖,中效部分缓慢持续释放,起到代替基础胰岛素的作用。药品上的数字代表了短效和中效胰岛素各种所占的比例,30代表短效30%,中效70%,25代表短效25%,中效75%,50则代表短效和中效各占50%。如HI 30R等。此外,还有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30、赖脯胰岛素50等。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需要注意,注射类药物使用时需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并统计测量血糖水平,避免过量注射导致低血糖反应,同时患者需要理解不同胰岛素药物的作用时间、作用峰值,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2、糖尿病患者吃药好还是注射胰岛素好?
从临床角度来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个体差异和治疗目标进行个性化选择。其中糖尿病早期或轻度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除外)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控制血糖,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药物治疗难以满足部分患者需要,此类患者可能需要注射胰岛素才能达到目标血糖值。
口服药物可以增加胰岛素分泌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可以抑制肝脏糖原的释放或减慢小肠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也可以提高内源性GLP-1水平或促进肾脏排泄葡萄糖从而控制血糖。口服药物使用方便,但是其效果有局限性,无法满足重度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需要。
注射胰岛素是管理高血糖的有效方法,可快速有效地调节血糖,避免血糖快速波动。缺点是需要注射,易引起低血糖并发症,需要进行药物计量和血糖监测,使用也需要较高的自控和自我管理能力。
因此,无法一概而论哪种糖尿病治疗方式更好。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进行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并且治疗方案需不断进行评估和调整,才能达到控制血糖的目标。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选择治疗方式应从自身出发,适合自身需要且能够保持血糖稳定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血压高但不难受,不是好事!还有这些要注意 下一篇:带你走近医学影像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