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患者为何不再强调低嘌呤饮食?
2023-08-14 17:21:02 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 张宝双
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 张宝双
近年来随着痛风与高尿酸病人饮食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显示食用含嘌呤丰富的蔬菜不会使血尿酸水平和痛风升高。含嘌呤丰富的豆类食品虽能使血尿酸合成升高,但由于其中含有促尿酸排泄物质,促尿酸排泄效果更为显着,总摄入量与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呈负相关。所以豆类食品不是痛风患者忌口食物。也有研究表明,若能用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将对血尿酸控制大有裨益。是不是只要坚持“低嘌呤饮食”,就能使尿酸顺利达标呢?
这显然是个误区!痛风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疾病,饮食因素仅占20%,即使在饮食中完全不摄入嘌呤,我们的血尿酸也只有60μmol/L左右,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这个下降幅度与指南所要求的360μmol/L、300μmol/L的目标相差甚远。所以,虽然提倡“低嘌呤饮食”,但药物治疗同样必不可少。
近十年来,世界各国(组织)相继发布并不断更新的痛风治疗指南,如2016年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痛风治疗指南,2017年英国风湿病学会(BSR)痛风治疗指南,2020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CSE)发布2019版《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2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痛风治疗指南。这句话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改变?
膳食中嘌呤摄入对痛风影响不大
痛风是由于血尿酸沉积于关节、组织中而产生的一种疾病。而尿酸则是嘌呤在人体的代谢产物,但是人体内嘌呤,只有20%是由饮食摄取的,80%是由人体细胞代谢生成的。而且饮食干预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不大。2018年,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份欧洲超过16000名成人的研究报告,结果显示:某一种食物对血尿酸的影响不超过1%,全部食物加在一起只能解释血尿酸的4.29%;此外,膳食结构对血尿酸水平影响不显著(<0.3%),远低于遗传因素(23.9%)。因此,严格的低嘌呤饮食对痛风的管理和预防,可能并不是很重要。
严格低嘌呤饮食比较难实现,而且对病人也不利
常见的高嘌呤食物有海鲜,红肉,动物内脏等,它们几乎占了大部分肉类的比重。许多病人也曾抱怨过,这和吃素食无异,所以很难严格执行。另外,长期坚持低嘌呤饮食的病人,往往会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导致胰岛素抵抗,尿酸排泄减少,导致尿酸升高。可见,严格控制低嘌呤饮食,对于痛风病患而言,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无明显益处,且可能影响患者生活品质,可能成为NICE修订指南的基础。而我国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所建议的饮食结构,不仅适用于痛风病人,也同样适用于高尿酸血症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病人。
应怎样向病人提供饮食建议?
有人可能对NICE指南饮食建议的一部分解释为“可放开食用肉类和海鲜”。其实,这种做法也不对。
必须认识到一点:尽管各国指南中对于低嘌呤饮食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但是,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建议病人实施健康饮食模式。
结合我国居民饮食习惯,临床医生可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所建议的饮食结构为病人提供饮食建议。在此基础上,对高尿酸血症或者痛风的患者来说,有两点是必须强调的:
第一,忌饮酒及高糖饮食。酒精及高糖饮食均会对血尿酸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啤酒还是烈性酒,都会增加痛风发作的频率,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影响尿酸的排泄。
第二,适量吃肉。动物嘌呤摄取过多,可增加痛风发作的危险。健康饮食虽不像低嘌呤饮食对肉类摄入量及类别要求比较苛刻,但是也一样推荐适量食用肉类。例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饮食结构:建议动物性食物每天120~200克,包括水产品每周至少两次和鸡蛋每天一个。
临床医生在工作中更需时刻关注本领域前沿动态,不断更新知识,树立新观念,以免因循守旧而导致对病人指导不准。并且对于病人来说,与严格低嘌呤饮食相比,健康饮食接受度及依从性也可能较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掌握Boppps教学法:让教学更生动有趣 下一篇:提醒:老年人患脑肿瘤有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