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健康宣教
2023-08-24 08:36:51 文昌市人民医院 蔡浩
文昌市人民医院 蔡浩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什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也被称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这种症状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缺失所导致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表现是在出生后不久出现了呼吸困难的情况,并且,这种呼吸困难持续加重。伴随有皮肤青紫,呼吸衰竭等问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新生儿的胎龄越小,这种病的发病率越高。目前伴随着产前糖皮质激素预防,以及正压呼吸机的早期应用,在早产儿群体中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有所降低。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与危害
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来看,主要是与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缺失有关,这会导致患儿肺泡处出现进行性萎陷,进而诱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肺泡部位表面液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液体张力,使肺泡细胞不易萎缩。但如果肺表面活性物质缺失,就会使肺泡出现萎陷,并且造成进行性的肺部不张,这会诱发患儿出现缺氧,酸中毒,肺动脉高压等问题。持续的恶化会造成患儿缺氧情况进一步加重,并且,患儿的肺毛细血管部位还会伴随有纤维蛋白渗出,从而形成肺透明膜,进而使缺氧中毒的程度加重,造成恶性循环。
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大部分是早产儿,其具体表现是刚出生时哭声和症状都较为正常,但是在出生几个小时后,可能会出现有呼吸急促,呻吟,青紫等呼吸困难的表现。并且,这种表现会呈现出进行性加重的倾向。一般情况下,是在患儿刚出生后的6小时内会出现呼吸次数在每分钟60次以上,并且,在呼吸时会呈现较为明显的症状,及呼气伴有呻吟,吸气时出现三凹征状,具体是锁骨,胸骨,以及轮廓的软组织出现凹陷。当患儿在出生后6小时,症状更为明显,严重的甚至会伴随有呼吸困难,呼吸衰竭,呼吸暂停等症状。除这些典型症状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还带有一定的伴随症状,例如,可能会造成患儿出现并发性的肺部感染,其表现不仅是呼吸困难,还伴随有低体温,反应差,昏迷等症状。如果患儿出现了呼吸困难的问题,要立即转入新生儿科治疗。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诱发因素
从诱发因素来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发于早产儿,尤其是胎龄小于35周的早产儿群体中。除早产患儿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还可能发生于剖宫产婴儿中,如果在分娩未发动前进行剖宫产,很可能会影响母亲的激素水平,进而导致患儿出现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分泌较少的问题。此外,糖尿病母亲新生儿也可能诱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当母亲患有糖尿病时,胎儿体内可能会由于血糖增高而造成一系列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使胎儿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不足。这也就造成了一些糖尿病母亲生下的孩子即使是足月儿或者巨大儿,也仍有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可能。此外,出现围产期窒息,缺氧,酸中毒等都可能造成急性肺损伤,进而抑制肺泡上皮细胞的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对于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接受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式,通过及时干预对患儿进行气管插管治疗,能够补充患儿肺表面缺失的活性物质。除了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方法以外,目前还使用的有无创呼吸支持,机械通气等方法,主要结合了鼻塞或鼻罩配合专用设备,辅助新生儿呼吸或对新生儿进行氧疗。目前对于确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在早期使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配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如果患儿的病情较为严重,或者采用无创呼吸支持的方法,效果不佳,仍然在无创呼吸支持后出现,例如,反复呼吸暂停的问题,则可以改用气管插管下的有创机械通气。在使用机械通气后,如果患儿的病情出现改善,要尽早撤离。
由于产前皮质醇激素预防的普及,加上出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和辅助通气技术的及时合理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严重程度,也能显著改善其预后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个不能自愈的疾病,一旦发现患儿有此症状,必须及时接受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情在出生后24~48小时内病情最重,病死率也最高。一般情况下,患儿如果能生存三天以上,其肺成熟度逐渐增加,后续身体也能逐渐恢复,但是也有一些患儿会伴随有肺部并发性感染,这会导致病情再度加重。此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还可能伴随一定的后遗症,例如,体重不增,呛咳等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肌张力异常,脑瘫。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
尤其对于一些妊娠不足30周存在早产风险的孕妇,在生产时要转运到具有救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力的卫生中心。对于一些妊娠时间不足34周存在一定风险的孕妇,则应及时的进行产前的激素治疗,可以由产科医生为可能发生早产的孕妇以静脉或肌肉注射的形式,注射地塞米松或倍他米松。对于一些妊娠不足39周的孕妇,如果没有明确的指征,不建议择期剖宫产。此外,也可以在患儿出生后第1次呼吸前,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滴入气道预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肠梗阻的护理常识 下一篇:神经外科小课堂:垂体瘤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