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识
2023-08-24 09:23:35 文昌市人民医院 蔡浩
文昌市人民医院 蔡浩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作为新生儿十分多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也被称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主要指的是新生儿出生不久之后的进行性呼吸困难于呼吸衰竭等症状,假若未能及时治疗则极有可能死亡,通常需要经过康复训练配合药物治疗,接下来将为大家科普有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一些常识,也希望您通过了解可以在今后做到全面预防,时刻警惕此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指的是?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临床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任何病因所致呼吸窘迫症状,第二种是缺乏表面活性物质所致呼吸窘迫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就是说新生儿在出生不久之后,便发生了呼吸衰竭、进行性呼吸困难等各类症状,这可能是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所致进行性萎缩的情况,患儿再出生4~12小时之内,都有可能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呻吟、发绀、吸气三凹征,更严重情况下则有可能呼吸衰竭。此症的病发率可能相关于胎龄,胎龄越小那么病发率就会越高,而体重越轻那么病死率就会越高。出现此症的新生儿,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自然呼吸后,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呻吟发绀等急性呼吸窘迫与呼吸衰竭,尤其再过低体重儿、早产儿、过期产儿中尤为常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都有哪些症状?
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以早产患婴为主,在刚出生时有比较正常的哭声,在6~12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伴随烦躁、呻吟等症状,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呼吸暂停,皮肤也会因缺氧所致发青发灰现象,严重缺氧者还会在出生三天之内即刻死亡。如果病情程度较轻患者则病发较晚,出生24~48小时候时发病,呼吸困难严重程度并不明显,皮肤的青紫严重程度相对较轻,可以采取一定治疗措施之后,会在之后3~4天有所好转。
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由于呼吸比较不规则,伴随呼吸暂停,面色也可能由于缺氧出现青灰、灰白情况,由右至左分流后青紫尤为明显,供氧也将无法减缓。缺氧者四肢张力比较低下,伴随鼻翼颤动胸廓隆起,随即加重肺不张迹象,尤其可见于腋下部位。
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吸气之时,胸廓软组织凹陷,在胸骨下端、肋缘下端尤为明显,随着肺呼吸音的逐渐降低,在患者吸气还可明显感受细湿罗音。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要采用哪些治疗手段?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临床作为一种可怕程度较高的疾病,医学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保温。置于自控式暖箱或辐射抢救台上,维持新生儿皮肤温度保持36.5℃。
第二种,监测。密切监测新生儿的体温、心率、呼吸、血气、血压等指标。
第三种,保持充分的液体与营养供给,在第1天给予65~75ml的5%或10%葡萄糖,之后可以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恢复情况增加120~150ml/(kg·d),补充身体需要电解质,在有所好转之后即可经口喂养,如果热能不足则应辅以静脉营养。
第四种,关闭动脉导管。对静脉导管液量要做到严格限制,予以利尿剂治疗,如果依然不关闭则需要静脉注射消炎痛,首次为0.2mg/kg注射剂量,在首次用药之后12小时与36小时逐次使用1次,共计3次。这样做的原因是,前列腺素E作为新生儿初期维持动脉导管开放的关键,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则能减少前列腺素E的合成,从而有利于关闭导管。
第五种,抗生素。以新生儿的肺内继发感染病原菌使用相应的抗生素用药治疗。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做哪方面的护理?
1.清除分泌物。在头侧位会分泌流出一些分泌物,鼻咽、口咽、气管等分泌物及时清除,例如过于粘稠的分泌物,便可采用雾化吸入方法,直至成功稀释痰液之后便可再次吸痰。
2.氧气疗法。一旦患者出现呼气性呻吟,这种情况就要采用鼻塞气道正压呼吸,CPA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儿的肺功能残气量,预防患儿出现肺不张、肺泡萎缩等问题。积极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充分提升血氧分压,并且尽早使用呼吸机。采用气管插管给氧方法,如果使用纯氧CPAP依然病情好转不明显,则需要及时使用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或是间歇正压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
3.密切观察记录患儿的呼吸状况。观察患儿的呼吸困难程度,是否出现进行性加重问题,是否发生鼻翼颤动,呼吸骤停与三凹征,记录听诊双肺呼吸音的变化情况,观察紫绀程度,新生儿胎龄较小则需使用监护仪设备,对患儿的呼吸、体温、心率等各指标密切监测。
4.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检查患儿肌张力水平如何,分析X线胸片、血气分析等检查结果,维持患儿的皮肤温度在36~37之间,减少耗氧量。
5.当然也可以在出生前采取激素预防措施,可以给早产可能性较高的孕妇静脉或肌注倍他米松或地塞米松,按照5mg~10mg的每日剂量,连续使用3天。或者在分娩前一周或24小时内,给药能够减少病发率,降低病情严重程度。对于妊娠小于39周的,假若不存在明确指征,并不建议则期剖宫产。
如果您的身边有患得此症的患儿,一定要密切注意他们的身体状况,时刻警惕预防此症到来,但也不要过于恐慌,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治疗,则可逐渐好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你了解吗? 下一篇:系列性科普--关于肿瘤放射治疗的小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