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了解术中低体温
西安红会医院 李水霞
在手术过程当中,除了医生和护士进行紧张的忙碌之外,各种各样的监测设备也同时在运行,包括血氧、血压及心电监护等。其中有一项监测项目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就是体温监测。实际上,体温是四大生命特征之一。术中低温情况容易在麻醉和手术当中遇见,这个概率甚至达到50%~70%。特别是在婴幼儿及老年患者的手术过程当中更容易出现。那么,术中为什么会出现低体温呢?我们应当如何预防和护理术中低体温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术中低体温吧!
术中为什么会出现低体温呢?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是维持在36~37度的,术中低体温是指人的核心体温降低到三十五度以下的情况。在手术过程当中,患者的体温下降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首先,造成患者处于低体温情况的首要因素是患者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一般为了避免感染等情况,手术室温度会控制在22℃左右,且会采用层流净化空气,同时麻醉药物导致的体温调节障碍,麻醉药抑制血管收缩,抑制了人体对温度的调节反应,患者只能通过自主预防反应调节温度变化,核心体温变动范围大约在四摄氏度以内。
其次,患者长期处于低温的手术间内,手术操作导致固有的热量流失,长时间手术,使患者体腔与冷环境接触时间延长,机体辐射散热增加。此外,在手术过程当中,如果使用了输血、输液、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体腔等,也有可能导致患者的体温降低。且患者所进行的手术时间越长、手术切口越大,便越容易出现低体温。
除了以上客观原因之外,患者低体温情况也和其自身因素有关。如患者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术前需要禁饮食,或者患者的心理素质较差,术前具有恐惧或紧张的不良情绪,也会导致对外界更加敏感,还有术前的皮肤消毒等,容易出现低体温情况。还有些相对特殊的患者,如新生儿、婴儿、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虚弱、老年患者,都可能成为发生低体温的高危人群。
手术室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
手术中的低体温预防主要是手术室护士为手术患者体温护理进行管理,维护患者正常体温,防止围手术期尤其是手术过程中低体温的发生。首先,手术前,医生要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部位以及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状况进行充分的评估,以此来判断患者是否会出现低体温情况,并做好相应的低体温预防措施。其中,尤其需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患者进行及时充分的沟通,降低患者心理紧张及对于外界环境刺激的敏感度。
其次,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还应当调整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尽量减少对于患者机体的散热。一般需要将手术室温度维持在21℃~25℃之间。在进入手术室前可以在手术室当中准备好保温棉被或者保温毯,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暴露。此外,如果患者在手术过程当中输注静脉的液体。可以将其进行加温,使其温度控制在37℃左右。如果手术需要体腔冲洗,那么可以提前将冲洗液加热到37℃左右,避免患者大量热量的流失。但在使用加温冲洗液前需再次确认温度。高危患者(婴儿、新生儿、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患者)等,除采取上述保温措施外,还需要额外预防措施,防止计划外低体温。如可在手术开始前适当调高室温,设定个性化的室温,应采用综合保温措施。
在手术过程中,更应当进行积极的体温监测,如发现低体温情况,应尽早给予保温处理。同时在手术过程中也要掌握好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情况,保持手术室的环境温度适宜。此外,如果患者出现体温、心电不稳的问题,应及时进行供氧及水电解质紊乱的纠正,及时补充热量,尤其是对于具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术中低体温情况是较为常见的问题,对于低体温的预防和处理并不困难,需要手术室当中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重视起来,采取有效保暖措施,积极进行低体温预防,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患者出现术中低体温,促进患者在手术后的尽快康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