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科普:小检查、大作用
作为检验科工作人员,我们每天要处理很多血常规标本。这看似普通的采血管,仅需少量血液就能为临床医生提供身体健康的关键线索。很多人觉得血常规就是查有没有炎症,其实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从感染判断到贫血筛查,从凝血预警到慢性病监测,报告里藏着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下面为大家介绍血常规小检查背后的大作用:
一、血常规到底查什么?
血常规检验全称是“血液细胞成分分析”,主要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细胞数量、比例及形态等指标。很多人抽血时会好奇“为什么采血管里有液体?”其实那是抗凝剂,能避免血液凝固,能准确计数细胞。从抽血到出报告全程不超过30分钟,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会快速分类细胞、统计数量,再由检验技师审核把关,保证每项数据准确可靠。大家别小看几分钟的检测,像是给身体做了快速体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指标能够判断是否贫血,白细胞及分类能够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血小板则提示出血风险或血栓性疾病,是医生诊断疾病的第一手证据。
二、血常规检验的作用
1.判断是否感染及区分感染类型
血常规检查能够提示患者是否感染、是什么类型的感染。感冒发烧去医院,医生先开血常规,就是为了判断是否存在感染。例如:细菌感染时常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特别是急性炎症、急性化脓性炎症时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病毒感染时常出现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故血常规检查在判断是否感染及区分感染类型中能够提供快速、有价值的鉴别线索,极大地提高临床决策效率。
2.鉴别贫血类型
血常规能初步判断贫血类型。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除Hb降低,还会出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降低、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降低。患者因缺铁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多见于饮食缺铁或慢性失血,导致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严重时红细胞可呈环状,并有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增多。巨幼细胞性贫血因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导致细胞在发育时遗传物质合成受阻,细胞核停止发育,而细胞质继续生长,红细胞体积异常增大,红细胞大小差异明显。患者多见于胃肠道疾病、妊娠、VB12或叶酸缺乏或利用障碍。
3.识别凝血风险
血小板减少会导致出血风险升高。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免疫系统会错误攻击血小板,化疗患者因为药物影响骨髓造血,也会出现血小板降低。而血小板增多虽然出血风险低,但会增加血栓风险,需要利用血常规与其他检查项目进一步检查排查原因。
4.血液疾病信号灯
血常规虽然不能确诊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疾病,但能第一时间发出异常信号,为进一步检查争取时间。白血病患者血常规常出现白细胞异常升高,伴随红细胞、血小板降低,因为异常白细胞在骨髓中异常增生,抑制正常细胞的生成,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原始细胞、幼稚细胞,是白血病的典型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血常规会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同时降低,因造血干细胞减少和(或)功能异常引起的三系减少,无法生成正常细胞;患者早期表现为反复感染、严重贫血、出血不止,如果能利用血常规及时发现,尽早治疗,就能提高治愈率。
5.监测慢性病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血常规也是重要的检测工具,能反映疾病是否影响了血液系统。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出现糖尿病肾病,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引发肾性贫血,血常规会显示血红蛋白降低。高血压患者如果出现高血压肾损害,也会有贫血,血小板因毒素影响而减少。慢性肝病患者因为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血小板也可能降低,提示肝功能受损加重。因此,慢性病患者定期查血常规,能帮助医生评估病情进展,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血常规是临床最基础、最常用的检查,不需要复杂的准备,只需几分钟、几滴血,却能为健康把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