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你知道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护理吗?
安康市中心医院儿科 邹晓蓉
手足口病是一种广泛流行的传染病,常见于夏秋季节,本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可在托幼机构流行,严重者可出现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因此,及时预防和护理手足口病非常重要,本科普文章将为大家科普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1.病原体: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均为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Cox)和埃可病毒,其中EV71和CoxA16最常见。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室温下可存活数日,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但耐低温,4℃可存活1年,但50℃可迅速灭活。对强碱、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对高锰酸钾、含氯消毒液、碘酒甲醛等也敏感。
2.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手足口病可以通过与患者密切接触而传播,特别是与患者的疱疹浆液、唾液、分泌物直接接触传播。
空气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出带有病毒的飞沫,而导致传播。
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很关键,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但出现以下症状时,提示重症手足口,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1.持续高热不退
2.精神差、呕吐、肢体抖动、抽搐
3.呼吸、心率增快
4.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6.高血压/低血压
7.高血糖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病的“十五字方针”:勤洗手 勤开窗 勤晒被 多饮水 吃熟食。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到人群流动的公共场所,注意佩戴好口罩,
在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等。
勤洗手:教育孩子养成洗手的习惯,特别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和洗手液洗手,流动水冲洗。
勤开窗: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勤晒被:儿童的衣物和被服定期晾晒。
多饮水:确保给孩子饮用的水源安全可靠,不喝生水,每日保持一定量的饮用水。
吃熟食:保持食具、奶具定期消毒,注意合理饮食,保证均衡的营养,适当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手足口病的护理要点
1.休息和营养:家长或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口腔溃疡情况、食欲等,高热患儿卧床休息,使用退热剂,预防惊厥的发生。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粥类、面条等,避免给患者食用辛辣、硬、酸性刺激食物,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2.皮肤护理:保持室内适宜温湿度,衣被不易过厚,及时更换汗湿衣被,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肥皂、沐浴露清洁皮肤,以免刺激皮肤;剪短指甲以免抓破皮肤;皮肤疱疹未破溃处涂炉甘石洗剂、冰硼散、金黄散等;疱疹破溃、有继发感染者,局部用抗生素软膏。
3.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有口腔溃疡者,每日口腔护理2-4次,外涂西瓜霜、冰硼散、康复新液等,可减轻疼痛,促进溃疡面愈合。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当出现高热持续不退、烦躁不安、嗜睡、肢体抖动、呼吸及心率增快时,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或心肺功能衰竭等病情变化,立即配合治疗。
5.消毒隔离:患儿隔离至体温正常、皮疹消退,一般2-3周。房间每天开窗通风2次,并定时空气消毒;接触患儿前后均要消毒双手;玩具、餐具消毒;尽量减少探视人员。
结束语: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预防和护理非常重要。通过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增强体质、保持环境卫生等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特别强调,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的三个环节: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我国研发的EV-A71灭活疫苗对EV-A71所致的手足口病保护有效率不低于90%,对EV-A71所致重症手足口病的保护效果达100%,可达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临床已广泛应用,效果显著,有效减少手足口病,特别是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