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2024-01-04 11:40:23 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叶丽丹
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叶丽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发生时会引起心肌供血中断,造成部分心肌组织因缺血而坏死。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科学的护理至关重要。本科普文章将为大家介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知识,以帮助更多人了解并应对这种疾病。
急性梗死症状
       胸痛:剧烈、持续性的胸痛是最典型的症状,通常呈压迫性或闷痛感,有时会放射到左臂、颈部、下颌等部位。
       呼吸困难:患者可能感觉气短、呼吸困难,特别是在活动或平躺时更加明显。
       出汗:出汗是急性心梗的常见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大量汗液,表现为冷汗或湿黏汗。
       恶心和呕吐: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这与心肌受损和交感神经紊乱有关。
       心慌和心悸:心梗患者常出现心慌、心悸的感觉,心跳加快或不规则。
       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乏力、头晕、压力感、焦虑或恐惧等症状。
急性梗死的危害
       心肌坏死:急性心梗患者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导致心肌部分组织因缺血而坏死。心肌坏死后,患者的心肌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急性心梗破坏了心肌的正常电生理活动,容易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颤等。严重的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停搏和猝死。
       心力衰竭:急性心梗患者的心肌功能受到损害,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当心脏无法满足全身组织的氧需求时,就会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如呼吸困难、水肿等。
       再发风险:急性心梗患者在治疗后仍有再发心梗的风险。即使治疗成功,患者也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以减少再发风险。
       心理影响:急性心梗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焦虑、抑郁等,这可能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症状和康复过程。
早期护理措施
       确认诊断: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来确定是否患有急性心肌梗死。
       保持休息、平稳: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提供舒适的环境和情绪支持。
       给予氧气:给予患者纯氧气吸入以提供足够的氧气供应,缓解心肌缺血状况。通常会使用面罩或鼻导管等吸氧装置。
       镇痛:急性心梗患者常伴有胸痛,应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来缓解疼痛。应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镇痛剂。
       监测生命体征: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并记录下来。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使用硝酸甘油:硝酸甘油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流量,减轻心绞痛。根据医生的嘱咐,可给予患者含硝酸甘油的舌下片。
       密切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并报告任何异常情况,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供心理支持:急性心梗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护士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
急性期护理措施
       观察及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血栓溶解治疗:在一定条件下,患者可以接受血栓溶解治疗,以恢复冠状动脉通畅。该治疗方案需要严格的评估和医生的决策。
       静脉通路与药物治疗:建立静脉通路,并根据医生的嘱咐给予药物治疗,如硝酸甘油、抗血小板药物、镇痛药等。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剂量。
       抗凝治疗:根据医嘱给予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避免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
       心电图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
       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给予镇痛药物,保证患者的舒适度。
       血流动力学监测:通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评估心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束语: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来说具有较高的危险性。良好的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康复。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做好监测与干预,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为患者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护理,帮助其积极应对疾病,从而促进康复和预防再发。希望通过本文的科普,更多人了解并关注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保障自身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