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创伤的这些基础知识,值得收藏!
重庆黔江民族医院 骨科 黄勇智
生活中很多人都遇到过各种骨科创伤,如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等,这些骨科创伤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拉低我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了解骨科创伤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这也是降低骨科创伤发病率的必要条件。本文将对骨科创伤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科普。
1.骨科创伤的发病机制
1. 1外力作用
骨科创伤发病机制,最常见的就是外力作用,比如直接外力,跌倒时人体手臂着地引起的桡骨骨折,或者车祸中的肋骨骨折等。还有间接外力,比如运动时踢球造成的脚踝扭伤,或者扭伤造成的韧带撕裂等。
1.2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特点是人体骨骼密度降低,骨质变薄,易于发生骨折。所以,当骨骼受到轻微外力时,由于骨质疏松,其抗压能力下降,就会发生骨折,而细分之下,骨质疏松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骨质疏松是由于年龄增长、遗传因素等导致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则是由于长期服用药物、患有慢性疾病、营养不良等因素所引起,骨质疏松也是引发骨科创伤的常见因素。
1.3运动损伤
过度使用损伤也会导致骨科创伤,比如长时间重复性的运动(跑步、举重等),便会造成软组织疲劳和损伤。此外,姿势不当,比如在运动中姿势不正确(蹲着举重时腰部不稳),会造成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骨折等。
2.骨科创伤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1诊断方法
针对骨科创伤的诊断,医生会先对患者做详细的临床检查,如询问病史、观察受伤部位的外观和功能状态等,以初步判断患者的损伤类型和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影像学检查(X射线、CT扫描和MRI等),掌握损伤部位的详细结构和解剖信息,以确定患者骨折、脱位或软组织损伤等骨科创伤病情严重程度。此外,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严重创伤或骨折引起的并发症,则需要进行血液检查或其他实验室检查,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2.2治疗原则
对于骨折或脱位等损伤,最先要做的便是保护受伤部位,避免进一步损伤,再稳定受伤部位,防止移位或进一步错位。针对患者受伤后出现的疼痛症状,医生会采取适当的疼痛管理措施,如冰敷、止痛药物等,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随着伤情的稳定和患者症状的缓解,医生则会为其制订适当的康复计划,如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受伤部位的功能和活动能力。针对某些严重或复杂的骨科创伤时,则会为患者采取手术复位骨折、修复软组织损伤等予以治疗。治疗过程,医生也会密切关注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类并发症,如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防控。
总之,多了解骨科创伤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面对骨科疾病时,保持冷静,知道具体的正确应对方式,从而降低骨科创伤的危害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