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远见,不近视!避免近视防控误区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眼科 孙守彬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高发病率、低龄化趋势,孩子发生近视后如果不能进行有效干预,近视度数就会加重,从而发展为高度近视。近视防控抓早抓小是关键。关于近视防控常见的这些误区需要避免。
误区一:按摩、视功能训练等手段能治疗近视
按摩不能治疗近视,只能缓解视力疲劳和睫状肌过度调节所引起的症状,对假性近视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按摩确实能提高裸眼视力,原理是按摩时压迫眼球,压平角膜,作用类似角膜塑形镜,从而改善视力。但这种方法并没有对抗眼轴增长的能力,只是表面改善了视力。
“视功能训练可以提升视力”,是吸引家长的绝技。很多家长误认为视力提升就是近视好转、视力正常了近视就好了,不再关注眼轴及屈光度变化,实际眼轴仍在增长。经过一段时间的视力训练后,虽然裸眼视力明显改善,但近视度仍然增长,导致眼轴增长,如果不监测屈光度和眼轴,可能错过近视的最佳防控时机。此外,进行视功能训练之前需进行视功能检查,不能盲目依赖视功能训练。
总之,目前市面上这些关于近视康复的手段,只能起到缓解眼睛疲劳的效果,起不到降低度数的作用,更起不到治愈近视的作用。
误区二:视力1.0就是视力正常
只要视力是1.0,不管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也不管眼轴长短,都认为视力正常,这也是常见的误区。事实上,远视力达到1.0只能说明人的部分视力正常,只有当“中心视力、周围视力和立体视力”都符合生理需求时才能说视力正常。而且,1.0视力是正常视力的最低限,所以它又叫边缘视力和临界视力。如过度用眼就会造成视疲劳,并由假性近视逐步向真性近视发展。同样是视力1.0的孩子:有的人可能是远视;有的人可能是正视;还有的人可能是早期近视。视力受外界因素影响波动很大,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改善,但评估是否近视的标准绝不能仅依靠视力,还要结合散瞳验光和眼轴的数据,同样曲率情况下,眼轴越长,近视度数就越大,眼球壁就越薄,眼球血供就越少,眼底的健康状态就越差,所以防控近视和监测眼睛健康一定要定期监测眼轴及屈光度变化。
误区三:孩子不要戴眼镜,戴上就摘不下来了
孩子如果有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问题,经专业人员确诊后可能需要戴眼镜矫治。眼镜的作用是帮助儿童解决眼部聚焦的缺陷,使儿童看得清晰,促进视觉发育,缓解近视进展,眼镜对孩子的眼睛而言就是光学矫正。
眼镜能不能摘下来要根据孩子的眼病种类和程度而定,中度的远视随着年龄增长而减轻,有可能摘下眼镜;散光和近视一般不能摘镜,要等到18岁左右视力发育稳定时,通过激光手术可以摘镜。
孩子有严重的屈光不正,特别是合并斜视弱视时,如果家长不愿意接受孩子戴眼镜矫治,则会延误治疗,严重者会影响孩子的视觉发育。
误区四:近视不用防控,等到成年后做手术就可以了
儿童青少年时期近视发展最快,如果不给予干预措施任其发展,度数会逐渐增加直至成为高度近视,甚至超高度近视。高度近视不仅仅是单纯的屈光不正,还容易合并视网膜裂孔和脱离、黄斑病变、后巩膜葡萄肿和视神经病变等眼底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并且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虽然近视眼手术可以矫正近视、摘掉眼镜,但改变不了高度近视所导致的并发症,更不能降低眼盲和视力损伤的风险。
误区五:散瞳药物对眼睛有害
散瞳验光也叫“睫状肌麻痹验光”,散瞳药物可以放松调节力,能够真实客观反映屈光度数,是国际公认的“金标准”。12岁以下的儿童,由于调节作用很强,尤其是初次验光,应进行散瞳,如果不散瞳,验光数据会存在误差。散瞳后的验光结果,有助于判断真实的屈光状况,做出科学的干预和制订正确的配镜方案。
正确使用散瞳药物对眼睛及身体是无害的。散瞳后会出现视近物模糊、书写困难和畏光症状,当药物作用消失,瞳孔逐渐恢复正常大小,这些症状就会逐渐消失,不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家长不必担心,不应拒绝散瞳检查,以免错过最佳矫正时期。
近视可控可防,但不可治愈。发现孩子近视后要尽早到专业机构进行眼科检查和医学验光,建立视力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孩子的屈光异常及眼部病变,避免成为高度近视,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