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早期识别与治疗
湖南省沅陵县中医医院儿科 向建菊
在儿童的成长旅程中,健康始终是我们最为关注的焦点。然而,一种名为手足口病的急性传染病,却时常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与安全。手足口病以其高度的传染性和多变的症状,成为了家长们不得不防的“隐形敌人”。那么,如何在这场与病毒的较量中占据先机?关键在于对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与科学治疗。
一、手足口病的基本认知
1.1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这些病毒通过密切接触、空气飞沫、粪便、唾液及疱疹液等途径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
1.2 手足口病的症状特点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疾病初期,患儿可能出现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状。随后,口腔黏膜会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的水疱,主要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同时,手、足、臀部及腿部会出现斑丘疹,随后转变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但多数患儿在1周内可自愈,预后良好。
二、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
2.1 观察症状
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发热、手部、足部及口腔黏膜出现红色小疱疹等症状,应高度警惕手足口病的可能性。这些疱疹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2-5毫米,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破溃后可能形成溃疡,伴有疼痛感。
2.2 检查疱疹分布
手足口病的疱疹不仅限于手足和口腔,也可能出现在臀部、腿部甚至躯干和四肢。家长可以通过观察疱疹的形态和分布来初步判断是否为手足口病。同时,注意疱疹是否伴有瘙痒或疼痛,以及是否有继发感染的症状,如红肿、流脓等。
2.3 排除其他疾病
由于手足口病的症状与其他一些疾病相似,如疱疹性咽峡炎、水痘等,因此在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咽峡部疱疹,但手足部位无皮疹;水痘则全身均可出现疱疹,且疱疹壁薄易破,中央有特征性“脐窝”。若家长难以判断,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三、手足口病的治疗与护理
3.1 药物治疗
手足口病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在疾病早期,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抑制病毒复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对于高热患儿,可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降低体温,缓解患儿的不适感。若患儿出现继发感染,如皮肤破溃部位发生细菌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3.2 局部护理
局部护理对于缓解患儿症状、防止继发感染至关重要。口腔内疱疹及溃疡严重者,可用康复新液含漱或涂患处,也可将蒙脱石散调成糊状涂于溃疡面上。手足部皮疹可以涂炉甘石洗剂止痒,但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应涂0.5%的碘伏以防感染。同时,注意保持患儿衣物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皮疹部位。
3.3 饮食管理
手足口病患儿常出现食欲下降、腹部不适等症状,因此应做好饮食管理。建议少量多餐进食易消化、清淡的食物,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摄入。同时,鼓励患儿多喝水,以补充因发热和口腔疱疹导致的体液丢失。
3.4 预防与隔离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家长应教育患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避免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注意室内通风和清洁消毒;不饮用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一旦发现患儿患有手足口病,应立即进行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防止病毒传播。
3.5 心理支持与康复
手足口病虽然多数预后良好,但患儿在发病期间可能会因疼痛和不适而感到焦虑和恐惧。家长应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心理支持,帮助其缓解紧张情绪。同时,注意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有重症表现如精神差、嗜睡、肢体抖动等,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总之,儿童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但通过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和有效预防,大多数患儿能够顺利康复。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手足口病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保障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