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伤后如何处理?这几个误区千万不要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 北京儿童新疆医院显微修复外科 田景顺
手,是人体十分重要的器官之一。吃饭、穿衣、写字等都离不开手的帮助。手部的受伤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不适,也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在遇到手部外伤之后如何处理?这几个误区千万不要做!
什么是手外伤?
手外伤主要指的是由于各种意外导致的手部损伤,如软组织撕裂、切割、肌腱损伤、神经损伤、骨骼损伤等。
手外伤后如何处理?
1. 正确止血
在出血部位,需要使用无菌的敷料进行加压包扎,在进行止血操作之后注意记录时间,加压太久可能会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止血一小时后适当解开或者放松无菌敷料。如果是大血管出血,需要使用止血带。
2.防止感染
在进行止血之后,不要在伤口处涂抹紫药水或者消炎药,以免影响医生判断,延误治疗。使用温和的肥皂和清水清洗伤口周围的皮肤,并去除任何可见的异物或污垢。
3.防止伤指
如果是骨损伤或者神经损伤等,用小木棒等进行临时固定,避免伤处发生移动加重损伤。对于骨折或关节损伤,医生可能会采取固定措施,如使用石膏或支架。此外,暂时避免使用受伤的手部,以免加重伤势。
4.康复护理
定期更换敷料和药物,以促进伤口愈合和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和污染物,以免引起感染。对于手部功能受限的患者,在康复期间积极进行功能训练,帮助其恢复手部功能。
手外伤处理误区
误区一:擦伤、切伤不用管,让伤口自然风干才能愈合更快
伤口的愈合是需要条件的,在湿润的环境下愈合更快,同时也需要干净无菌。伤口的处理对于防止感染和促进愈合非常重要。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处理,个人或者由专业医生进行伤口的清洗、消毒和包扎。
在割伤或者切伤之后,如果出血量不多,要对创口进行消毒,然后使用干净的纱布覆盖,为伤口愈合提供条件。如果出血量大,可以先压迫局部止血,然后及时到医院就医。没有条件冲洗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自来水。小伤口使用创可贴,大伤口就医。
误区二:儿童喜欢乱动,包扎伤口要紧一点才不会感染
包扎的松紧程度会直接影响血液的循环功能,也会影响伤口与氧气接触的机会。伤口的愈合需要氧气和湿润的环境。不能因为小孩子活泼好动就扎紧伤口,这样反而会让愈合的速度变慢。
误区三:出血时,立刻使用云南白药止血
药物的使用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不能随意滥用。有些药物可能含有有害成分或不适合个人情况,过度或错误地使用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在家庭进行手部外伤处理的过程中,最好不要使用止血粉,掩盖伤口后不利于医生进行判断,也会对伤口造成刺激。止血的首要原则是施压,减少流血。
误区四:每天换药,伤口好得更快些
在伤口干净的情况下并不需要每天换药。每天换药会增加伤口与污染物接触的机会,也会破坏刚长出的组织。正常情况下只需要三天左右换一次药。
误区五:保存的断指可以用消毒液浸泡
在手指离开躯体之后,使用冰块、酒精或者盐水等进行浸泡是错误的,这样会大大降低断指植入的成功率。在对伤处进行无菌包扎后,断指也用无菌敷料包扎与其他物体隔离,然后放在冰袋中间。保存断指的最佳温度是4℃左右,太低的温度会让断指冻坏。保存好后尽早送医进行再植手术。
误区六:伤口不大,正常的活动不影响恢复
手部受伤后,需要适当的休息和固定来促进愈合。然而有些患者因为对康复期的注意事项了解不足,会过度活动受伤的手部,这会导致伤势加重、影响愈合速度,甚至造成永久性的损害。因此,在康复期间,应避免手部过度活动和重负。
误区七:等伤口恢复就好了,不需要进行康复训练
手部受伤后,康复训练对于恢复手部功能非常重要。忽视康复训练可能导致手部功能无法完全恢复,甚至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功能损失。因此,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要重视康复训练,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
手部外伤后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存在许多误区。患者应该正确认识这些误区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同时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康复计划,以促进手部的恢复和功能的恢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