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运动损伤后应该做些什么
2024-11-06 16:08:02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任玉香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任玉香
急性运动损伤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进行剧烈运动、身体素质差或训练水平不够时,容易发生腿部、踝关节等部位的损伤。这类损伤往往伴随着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了解急性运动损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基于PRICE原则,详细介绍急性运动损伤后应该做些什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一、保护(Protection)
保护是急性运动损伤处理的第一步。一旦发生损伤,首先要立即停止活动,避免进一步加重伤势。同时,要保护受伤部位,避免再次受到伤害。对于擦伤等外伤,应使用生理盐水清洁伤口,并涂抹适当的消毒剂;对于肌肉拉伤、扭伤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在痛点敷上冰块或用冷水冲洗,以减少局部充血和水肿。
二、休息(Rest)
休息是急性运动损伤处理的重要环节。受伤后,受伤部位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受压负重和继续行走。必要时,可以使用拐杖、夹板或石膏等辅助工具来固定和保护受伤部位。休息的目的是减轻受伤组织的负担,防止伤势进一步恶化,并为后续的治疗和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三、冰敷(Ice)
冰敷是急性运动损伤处理的常用手段。受伤后,应尽早使用冰敷来减轻疼痛和水肿症状。冰敷时,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水浸泡的毛巾,每次冰敷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受伤24小时内尽量多次冰敷。冰敷能够降低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组织代谢率,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但需要注意的是,冰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冻伤患处。
四、压迫(Compression)
压迫是在急性运动损伤后进行的一种处理措施。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进行加压处理有助于限制受伤部位肿胀的进行性加重,并对受损部位提供额外的支持保护。加压处理通常使用弹力绷带,从受伤部位的远心端开始,一层一层地往近心端覆盖包扎。需要注意的是,包扎时要根据肿胀程度调整松紧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五、抬高(Elevation)
抬高是急性运动损伤处理的另一个重要步骤。将受伤部位抬高至高于心脏的平面,通过重力的帮助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症状。建议受伤后48小时内全天抬高患肢,这有助于减轻不适感并加速恢复。
六、病人为何要遵循PRICE原则
遵循PRICE原则对于急性运动损伤的病人来说至关重要。首先,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缓解病人的不适感。其次,正确的处理方法能够防止伤势进一步恶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后,通过及时有效的处理,可以为后续的治疗和康复创造更好的条件,加速病人的恢复过程。
结束语
急性运动损伤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正确的处理方法对于减轻症状、防止伤势恶化以及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遵循PRICE原则是急性运动损伤后应该采取的基本措施。同时,病人还需注意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和进行康复训练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科学有效的处理和治疗,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急性运动损伤带来的挑战,恢复健康的生活状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