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注意!久坐的“打工人”警惕危险又沉默的肺栓塞
2024-11-14 08:57:13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莫冰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莫冰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打工人”已成为一个热门词汇。无数劳动者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用辛勤的汗水书写着自己的奋斗史。然而,在这些勤恳的身影背后,一个危险又沉默的健康杀手正悄然逼近——肺栓塞。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希望通过此文,深入剖析肺栓塞的成因、诊治、预防等问题,唤起广大“打工人”的警惕,共同守护职场健康。肺栓塞,顾名思义,是一种发生在肺部血管的栓塞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相应肺血管床缺血缺氧,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这些栓子,多源于下肢或盆腔的静脉血栓。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循环,最终导致肺栓塞的发生。
在众多危险因素中,久坐不动无疑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的“头号元凶”。现代“打工人”的工作方式,往往需要长时间保持坐姿,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血流缓慢。再加上缺乏运动,血液呈高凝状态,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多种因素叠加,极易诱发血栓形成。随着久坐时间的延长,血栓持续生长,一旦脱落,便有可能引发致命的肺栓塞。这无疑为久坐的“打工人”敲响了警钟。
更可怕的是,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常常不典型,具有隐匿性和迷惑性。许多患者初期仅表现为呼吸困难、胸背部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还有一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不适,直到病情急剧恶化时才被发现,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这种沉默进展的特点,使得肺栓塞成为职场健康的一大“隐形杀手”。
面对肺栓塞的威胁,我们必须高度警惕,采取科学、系统的诊疗方法。对于疑似患者,快速、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完善一系列相关检查,包括敏感而特异的D-二聚体测定、反映肺泡气体交换功能的血气分析、直观显示肺动脉栓塞情况的CT肺动脉造影等,从生化、功能、影像等多角度评估,以明确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一旦诊断确立,我们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包括恰当的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必要时给予溶栓治疗以尽快溶解血栓、改善肺部血流灌注;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症支持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对于病情危重、有生命威胁的患者,还可考虑采用介入手段行机械取栓,快速恢复肺动脉血流;或者在药物治疗无效时,实施外科手术,直接清除血栓,挽救患者生命。总之,面对肺栓塞,我们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遵循循证医学证据,将规范化、个体化诊疗落到实处,力争将患者的生命健康危险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减轻疾病负担,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当然,预防胜于治疗。对于高危的职场人群,我们更应着眼于早期预防,从根本上降低肺栓塞的发生风险。作为“打工人”,要主动改善生活和工作方式,养成每工作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的好习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必要时可适当使用弹力袜,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对需要长期卧床或制动的患者,更要采取综合预防策略。医护人员应合理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适度使用抗凝药物,必要时可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最大限度降低肺栓塞的风险。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增强患者的防范意识和治疗依从性。
从社会层面看,预防肺栓塞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用人单位应高度重视员工的职业健康,积极改善工作环境,引导科学用脑、适度运动的工作方式。医疗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肺栓塞等疾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相关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政府部门也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为员工营造健康的工作环境。
总之,肺栓塞虽然危险,但并非不可战胜。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真诚地呼吁广大“打工人”提高警惕,用科学的方法对待职业健康;呼吁社会各界携手努力,共同营造有利于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只有从个人到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才能有效防范肺栓塞的风险,为“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