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鹦鹉热”
河池市人民医院药学部 韦依雪
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又称“鸟疫”,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鹦鹉热主要在各种鸟类或禽类之间传播,亦可通过呼吸道以空气或气溶胶形式感染人类,或通过排泄物感染人类皮肤、黏膜和消化道,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
鹦鹉热衣原体传染源有哪些?
鹦鹉热衣原体传染源是鸟类,如鹦鹉等,以及禽类如鸡、鸭、鹅、鸽子等;另外,野生禽类,甚至哺乳动物也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染源。此外,鹦鹉热被认为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非常罕见。人类一般通过吸入受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鸟类或禽类的尿液、粪便或其他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其次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或密切接触受感染鸟类或禽类及其羽毛、组织、分泌物、排泄物等,或被感染的鸟类啄伤、抓伤时也可能经由破损皮肤、黏膜,以及消化道途径引发感染。
哪些人更可能感染鹦鹉热?
接触鸟类或禽类:从事鸟类或禽类相关工作或饲养人员以及鸟类爱好者,具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可能造成鹦鹉热衣原体集体感染或家庭聚集性感染。
接触鹦鹉热患者:接触鹦鹉热患者也可能感染鹦鹉热衣原体。
感染鹦鹉热衣原体间隔多久会出现症状,症状有哪些?
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5-14天,但可短至3天,亦可长达45天,传染期通常在出现症状后7-8天。典型的临床症状为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疲乏、畏寒、头痛及肌肉酸痛等,器官损害以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休克为主要表现,少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引发多器官或系统表现。
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后怎么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应注意休息,确保室内环境安静清洁,空气流通,食物应容易消化并富于营养,多饮水;保持口腔、皮肤部位的卫生,以避免继发其他细菌或真菌感染。高热患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热者可用退热剂等对症治疗;进食困难的患者可静脉注射葡萄糖和生理盐水,保证正常生理需求;
针对性抗菌药物治疗:由于鹦鹉热衣原体无典型的细胞壁,常用的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其无效,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四环素类(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新型四环素类衍生物(奥马环素和替加环素)、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和红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药物。其中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是治疗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一线治疗药物。重症患者可选择四环素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如多西环素联合莫西沙星,疗程12天左右。不建议大环内酯类联合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两药物联合易导致Q-T间期延长。
妊娠期和8岁以下儿童鹦鹉热患者,首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若在8岁以下儿童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无效,且应用四环素类药物的益处大于风险,可考虑应用四环素类抗菌药物。
怎么预防鹦鹉热?
管理传染源:①选择正规的、经过检疫的场所购买鸟类或禽类;②严格控制鸟类或禽类的进口和交易,防止疫情通过此方式传播;③对鸟类或禽类进行定期检疫,及时发现携带鹦鹉热衣原体的个体并采取隔离及相应的治疗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或减少在密闭环境内与鸟类或禽类接触;②严格检查鸟类或禽类的饲养及运输工具,对饲养环境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③在接触鸟类或禽类时,应注意个人防护,若不幸被抓、咬或挠伤则需及时采用75%的酒精消毒和清洁伤口,并在必要时寻求医疗救治;④在处理鸟类或禽类排泄物或接触鹦鹉热患者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规范佩戴口罩、手套等,并在处理后及时洗手,若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
保护易感人群:①建议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例如老年人,尽量避免或减少与鸟类及禽类的接触;②建议高危人群(如从事鸟类或禽类相关工作人员)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发现疑似鹦鹉热症状应立即就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