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药品有“脾气”?不良反应得报告!

2025-03-18 15:33:17 广西钟山县人民医院 钟成勤

广西钟山县人民医院   钟成勤

  在浩瀚的医疗知识海洋中,药品,这一人类对抗疾病的重要武器,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象征,它们能够精准地作用于人体,缓解病痛,甚至挽救生命。然而,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与“脾气”一样,药品也并非全然无害、温顺可控。它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反应——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s,ADRs)。了解药品的“脾气”,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理这些不良反应,是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合理用药的关键。

  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与分类

  药品不良反应,简而言之,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这些反应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未知的,它们可能轻微如皮肤瘙痒,也可能严重至危及生命。根据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药品不良反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副作用: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是由于药物选择性低,作用于多个靶点而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对组织器官的损伤。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

  特异质反应:少数患者因遗传因素或机体特异质对药物产生的异常反应。

  药物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生理性或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

  为何药品会有“脾气”?

  药品之所以会有不良反应,原因在于人体的复杂性和药物作用的多样性。首先,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物系统,不同个体之间在遗传、生理、病理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使得同一药物在不同人身上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其次,药物本身的作用机制复杂,往往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和系统,难以做到完全精准无偏差。再者,药物在生产、储存、运输等过程中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药品质量变化,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不良反应报告的重要性

  及时、准确地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对于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促进医药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并评估药品的风险,为药品监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从而采取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如修改药品说明书、限制药品使用范围、甚至撤市等。另一方面,不良反应的报告也是新药研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收集和分析临床试验及上市后的数据,可以不断完善药物的安全信息,为药物的改进和新一代药物的研发提供宝贵经验。

  如何报告药品不良反应?

  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遵循“可疑即报”的原则,即只要怀疑某个症状或体征可能与药品有关,就应上报。报告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医疗机构:医生、护士等医疗专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如发现患者出现可能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并通过医院的药剂科或指定的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上报。

  药品生产企业:作为药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药品生产企业有责任收集并报告其生产的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药品经营企业:包括药店、医药公司等,在销售药品时也应关注患者的用药反馈,发现可疑不良反应应及时上报。

  公众报告:患者及其家属、公众也可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设立的官方网站、电话热线等途径,直接报告自己或他人使用药品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如何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严格遵守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药品。

  注意个体差异: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家族病史及用药史,以便医生做出更合适的用药决策。

  关注药品信息: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信息。

  定期随访:用药期间定期复诊,及时向医生反馈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加强监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的监管力度,确保药品质量,及时发现并处理药品安全隐患。

  总之,药品有“脾气”,不良反应不可避免。但通过科学的监测、报告和应对措施,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更加安全、有效的用药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