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乙肝防控护理,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

2025-03-26 13:54:30 广西灵山县第二人民医院 黄仁凤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它不仅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若不及时干预,还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等危重病症。随着我国乙肝防控力度的加强,乙肝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乙肝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有效控制乙肝的传播,保护自己和家人,了解乙肝的防控知识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乙肝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护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公众提高乙肝防控意识,做到科学防控。

  乙肝的传播途径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血液传播:乙型肝炎病毒通过受污染的血液传播。包括共用针具、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注射毒品、文身、穿耳等行为可能导致感染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途径传给新生儿。孕妇在分娩过程中,若血液中的乙肝病毒含量较高,病毒可能通过产道或胎盘传染给婴儿。

  性接触传播:乙肝病毒也可通过无保护的性接触传播,尤其是存在多性伴侣、性行为不洁的情况下,传播风险较高。

  日常接触传播:乙肝病毒不会通过空气、食物、水源传播,但若家庭成员中有乙肝患者,长期共同使用牙刷、剃须刀、毛巾等个人用品,也可能存在传播风险。

  乙肝的预防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手段。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防止感染乙肝病毒。乙肝疫苗接种对象包括婴儿、儿童、青少年、成人以及易感人群。全程接种三剂疫苗,能提供长时间的免疫保护。

  避免与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接触:避免与乙肝患者共同使用个人物品,如牙刷、剃须刀等。医疗过程中使用一次性针具及严格消毒医疗器械,防止因血液传播感染乙肝。

  采取安全性行为:采用安全套等保护措施,避免与乙肝患者发生不安全的性接触。通过这种方式减少性传播的风险。

  孕期筛查与防治母婴传播:孕妇应进行乙肝病毒检测,发现乙肝阳性者,应在分娩后立即给予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接种,防止乙肝病毒通过母婴传播。

  提高公共卫生设施与管理水平: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管理,确保每一项手术操作或治疗过程中的卫生安全,避免因医疗器械未消毒彻底而传播乙肝病毒。

  乙肝患者的家庭护理

  定期检查与监测:乙肝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肝脏影像学检查等,及时发现疾病的进展情况,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家庭成员也应定期做乙肝检查,了解自己是否处于易感状态。

  保持个人卫生:对乙肝患者来说,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为重要。患者应单独使用毛巾、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用品,并定期清洁消毒。避免和家人共享这些物品,减少因日常接触传播的风险。

  饮食卫生与营养支持:乙肝患者应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生食或不洁的食物。建议患者摄入高质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帮助肝脏修复。避免饮酒和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减轻肝脏负担。

  避免过度劳累与压力:乙肝患者应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减少精神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与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可能影响乙肝患者的免疫功能,使疾病容易加重。

  避免不必要的接触与密切接触:家庭成员在与乙肝患者接触时,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避免进行有创操作(如共用针具、文身等)。对乙肝患者的护理人员来说,接触患者的体液、分泌物时,应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

  心理疏导与情感支持:乙肝患者可能会因疾病而感到焦虑、抑郁,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帮助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亲人们应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与关爱,鼓励患者按照医嘱治疗,定期复查。

  总结

  乙肝的防控不仅仅依赖于个体的防护,更需要家庭成员、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防控手段,如接种乙肝疫苗、避免高危行为、加强日常卫生管理等,可以有效减少乙肝的传播风险。对于乙肝患者来说,家庭护理尤为重要,规范的饮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心理疏导将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同时,全社会应提高对乙肝防控的重视,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推动乙肝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最终实现对乙肝的有效防控,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