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吐别硬扛,中医有妙法
怀孕本是件幸福的事,但不少准妈妈却被“孕吐”折腾得苦不堪言。有人早上刷牙就吐,有人闻到油烟味就恶心,甚至有的连喝口水都会翻江倒海。面对孕吐,有人硬扛,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有人焦虑,担心是不是宝宝发育不好?
其实,孕吐是怀孕早期的常见现象,多数发生在孕6-12周,尤其在早晨或空腹时更明显。严重的孕吐不仅影响准妈妈的食欲,还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需要住院治疗。那么,孕吐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该如何缓解?除了西医的常规治疗,中医是否有妙法?今天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孕吐从何而来?“冲气上逆”是关键
在西医看来,孕吐主要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比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孕激素的升高,会影响胃肠蠕动,使胃排空变慢,引起恶心呕吐。此外,心理因素、饮食习惯和个人体质也可能加重孕吐。
而在中医的角度,孕吐的根源则可以从“冲气上逆”来看。《黄帝内经》有云:“妇人怀娠,血聚冲脉,逆则为恶阻。”简单来说,怀孕后,气血更多地集中到子宫供胎儿生长,使得“冲脉”气机上逆,导致胃气不降,因而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这就像是家里水管的水应该往下流,却突然往上喷,身体自然就“抗议”了。
除了“冲气上逆”,孕吐的发生还与孕妇的体质有关,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脾胃虚弱型:平时消化功能不好,吃点凉的就拉肚子,容易乏力,这类孕妈更容易孕吐,甚至喝水都会吐。
肝气郁结型:性格急躁,容易紧张焦虑,或者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大,肝气不舒,气机不畅,导致孕吐加重。
痰湿内阻型:孕前就容易口黏腻、犯困、胃胀的人,多属于痰湿体质。怀孕后,痰湿困阻脾胃,胃失和降,也容易出现严重孕吐。
了解了孕吐的中医机理,我们就可以通过调理脾胃、疏肝理气、化湿降逆的方法来缓解孕吐。
缓解孕吐的中医妙法
饮食调理:少量多餐,健脾养胃
孕吐严重的妈妈,吃饭成了一种挑战,但硬扛不吃只会加重恶心感。因此,饮食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少量多餐:避免空腹,每2-3小时吃一次,可以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干湿分离:喝水和吃饭分开,避免胃部过度胀满。
选择易消化食物:粥、面条、蒸蛋、土豆泥等温和食物更容易接受。
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油炸、辛辣食物容易刺激胃部,加重恶心。
尝试生姜:生姜有温中止呕的作用,可以泡水喝,或者含一小片生姜片缓解恶心。
穴位按摩:按一按,缓解恶心
有时候,简单的按摩就能缓解孕吐的不适感,推荐两个经典的止呕穴位:
内关穴:位于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按摩这个穴位可以和胃降逆,缓解恶心。按揉2-3分钟,每天2-3次。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膝盖下方四横指处,按摩可以健脾和胃,增强体力。
此外,市面上有一些“防晕腕带”,就是利用内关穴的刺激原理来缓解孕吐,孕妈们可以尝试。
中药调理:因人而异,辨证论治
如果孕吐较轻,可以通过饮食和按摩调理,但如果孕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就可以请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
脾胃虚弱型: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养胃,帮助食物消化。
肝气郁结型:可用半夏厚朴汤,疏肝理气,降逆止呕。
痰湿内阻型:可用二陈汤,化痰祛湿,改善胃部不适。
注意:孕期用药需谨慎,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养心调神:好心情,孕吐自然少
孕吐不仅与身体状态有关,也和心理状态息息相关。焦虑、紧张、过度关注孕吐,反而会让恶心感加重。
调整心态:适当转移注意力,听听音乐、看看轻松的书籍,不要一直盯着“我又要吐了!”
保证充足睡眠:熬夜、过度劳累都会加重孕吐,规律作息很重要。
适量运动:饭后散步、孕妇瑜伽可以帮助消化,减轻胃部不适。
结语
孕吐虽是孕期常见问题,但并非所有孕妈都要忍受痛苦。如果孕吐影响了生活质量,别硬扛!通过饮食调理、穴位按摩、中药辨证以及良好的心态调整,就能大大缓解症状,让孕期更加轻松。
当然,如果孕吐过于严重,如出现无法进食、体重下降多、尿少、头晕心慌等情况,要及时就医,以免影响母婴健康。
准妈妈们,加油!孕吐只是孕期的一道小考验,挺过去,就能迎来宝宝的健康成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