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麻醉常识:术后镇痛
手术对许多患者而言,是战胜疾病的关键一步。可是,术后疼痛却常常如影随形,给患者的康复之路带来诸多困扰。术后镇痛并非仅仅是缓解疼痛这么简单,它对于患者术后的身体恢复、心理状态调整及整体康复进程都有着深远影响。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了解术后镇痛的相关知识,便将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术后不适,迈向健康恢复的新征程。
术后疼痛:不容忽视的“敌人”
术后疼痛是机体对手术创伤的一种复杂生理反应。当手术破坏了身体的组织完整性,神经末梢受到刺激,疼痛信号便会沿着神经传导通路传递至大脑,从而让患者感受到疼痛。这种疼痛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感受,它还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比如说,疼痛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这对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无疑增加了心脏负担,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疼痛还会影响患者的呼吸系统,使得患者不敢用力呼吸和咳嗽,导致肺部痰液难以排出,极易引发肺部感染、肺不张等肺部疾病。此外,持续的疼痛还会干扰患者的睡眠质量,使患者精神萎靡、焦虑不安,影响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延缓伤口愈合。由此可见,术后疼痛对患者的身体有着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及时有效地控制术后疼痛至关重要。
术后镇痛的常用方法
药物镇痛 它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模拟内源性阿片肽的作用,从而达到强大的镇痛效果。常见的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它们均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硬膜外腔注射等方式给药。其中,静脉注射起效迅速,能快速缓解剧烈疼痛;硬膜外腔注射则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脊髓水平的阿片受体,镇痛效果更为持久且对全身影响相对较小。但阿片类药物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可能引起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便秘等。不过,在医生的严格监测和合理调整剂量下,这些副作用大多都是可控的。
而非甾体抗炎药则是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的,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很适用于轻、中度疼痛。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都是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物通常可以口服给药,使用方便,副作用相对阿片类药物较少,主要副作用一般有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胃痛等,但一般都在可耐受范围内。在术后镇痛中,非甾体抗炎药常常都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既能增强镇痛效果,又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从而降低其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区域阻滞镇痛 在区域阻滞镇痛中,硬膜外阻滞十分重要,它主要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使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在术后镇痛中,通过硬膜外导管持续输注低浓度的局部麻醉药,便可以有效阻断手术部位的疼痛信号向中枢传导。这种方法镇痛效果确切,尤其适用于腹部、下肢等部位的手术。它不仅能缓解疼痛,还能减少患者术后的应激反应,非常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但硬膜外阻滞操作相对复杂,需要专业的麻醉医生进行,且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硬膜外血肿、感染等,不过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在严格的操作规范下是可以有效避免的。
除此之外,神经阻滞则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神经干、丛、节的周围,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例如,上肢手术可以采用臂丛神经阻滞,下肢手术则可做坐骨神经阻滞等。神经阻滞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且对患者的全身生理功能影响较小。可以说,与全身用药相比,神经阻滞能切实减少药物的全身不良反应,非常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
综上所述,术后镇痛是手术治疗的关键部分,往往可以为患者带来极大的舒适与支持。而深入了解术后疼痛危害及常用镇痛方法后,相信大家将可以明白有效镇痛的深远意义。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医护人员需以专业知识严格把控镇痛操作,患者及其家属也应积极了解相关常识,双方紧密配合。相信未来,随着医学进步,术后镇痛技术会更加完善,助力患者快速康复,回归美好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