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孩子发烧的中医辨证护理

2025-04-18 15:29:09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妇幼保健院 黄瑞静

  儿童发烧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体温升高,常伴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我国儿童发烧发病率高,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如果发烧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惊厥、脑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影响儿童的身心发育和预后。因此,儿童发烧的护理至关重要。那么,中医护理人员应该如何辨证论治,采取相应的护理策略,帮助患儿安全度过发烧期,促进疾病康复呢?

  儿童发烧的中医认识

  中医学认为,儿童稚阴稚阳,脏腑娇嫩,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烧。《幼幼新书》指出:“小儿壮热,多因荣卫不和,腠理开泄,感于风热所致”儿童正气未充,腠理疏松,风热之邪易侵入体内,与正气相争,导致发热。

  同时,儿童脾常不足,饮食失节易伤脾胃,导致乳食内蕴,化热发烧。痰湿内生,壅遏肺卫,亦可引起发热。此外,儿童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化火,也是发烧的常见病机。

  因此,导致儿童发烧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烧多因风寒、风热等外邪入侵,属实热证;内伤发热主要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多属虚热证。正确区分病因病机,是进行辨证施护的前提。

  在护理实践中,中医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发热的症状、体征、病程、体质等进行辨证,区分虚实、寒热、表里,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如调理饮食起居、合理使用外敷、中药治疗等,以达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目的,促进患儿康复。

  儿童发烧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护理要点

  热盛伤阴证

  证候特点:高热持续,口渴欲饮,烦躁不安,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洪大而数。

  护理要点:

  高热期给予藿香正气水或新雪口服液等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每次5-10毫升,每日2-3次。

  合理使用物理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等,避免使用冰袋等过度降温。

  叮嘱家属为患儿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避免过度刺激和噪音干扰。

  鼓励患儿多饮温水或淡盐水,必要时可给予葡萄糖等补液,防止脱水。

  选用清凉透气的棉质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使用空调或电扇降温。

  外感风热证

  证候特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数。

  护理要点:

  给予银翘散、葛根芩连汤等疏风清热的中成药,每次5-10毫升,每日2-3次。

  指导患儿做深呼吸和缩唇呼气等呼吸训练,促进肺部通气,预防肺炎。

  合理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油腻生冷之品。

  适当进行穴位按摩,如合谷、风池、大椎等,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疏散风热。

  保持口腔和鼻腔卫生,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0.2%呋喃西林溶液漱口,预防继发感染。

  肺热咳嗽证

  证候特点:发热,咳嗽频繁,痰黄稠难咯,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护理要点:

  给予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清肺泄热的中成药,每次5-10毫升,每日2-3次。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多饮温开水,每日不少于1500毫升,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利于咳痰排出。

  采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每2小时翻身拍背,促进肺部血液循环和痰液引流。

  进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蛋类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夹食积滞证

  证候特点:发热,纳呆,腹胀,大便粘稠或不成形,舌苔黄腻,脉滑数。

  护理要点:

  给予保和丸、参苓白术散等健脾消食的中成药,每次1-2克,每日2-3次。

  实施“宽衣解带,调理脾胃”的护理原则,避免喂食过饱,让患儿适当活动。

  遵医嘱给予温和的泻下药,如蜜煎导、栀子豉汤等,清除胃肠积滞。

  根据患儿的食欲和消化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宜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质或软食。

  每日1-2次温水浴,水温38-40℃,15-20分钟,促进体表血液循环,减轻腹部不适。

  总之,儿童发烧的中医辨证护理需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儿证候特点和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的饮食调理、用药指导、生活护理等综合措施。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家属密切配合,动态评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在护理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加强对患儿的健康指导和随访,提高患儿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从而降低发烧的复发风险,促进患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