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揭开痛风之谜:关节炎症状识别与科学防治

2025-05-21 14:58:17 平乐县人民医院 凌翠平

  痛风,这一古老而又普遍的疾病,因其疼痛来得快如一阵风而得名,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成为亟待关注和解决的健康问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识别与科学防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痛风的基本概念

  痛风是由于慢性嘌呤代谢障碍所导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发的反复发作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尿酸性尿路结石和痛风性肾病等。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多与先天性嘌呤代谢异常相关,而继发性痛风则可由某些系统性疾病或药物诱发。

  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识别

  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症状主要包括:

  急性发作:痛风性关节炎常在夜间或清晨突然发作,受累关节迅速出现红、肿、热、痛,并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疼痛通常十分剧烈,轻度按压即可引发剧痛。初发时往往仅累及小关节,如足拇趾的趾关节,后可能发展为多关节受累。

  间歇期:急性发作后,症状可逐渐缓解,进入间歇期。间歇期长短不一,部分患者可数月或数年不复发,但多数患者会在数月至数年内再次发作。随着病程的延长,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可能逐渐增加。

  慢性关节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规则的患者,可能进入慢性关节炎阶段。此期关节炎发作频繁,间歇期缩短,疼痛日益加剧,甚至发作后不能完全缓解。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导致关节畸形、关节活动受限。

  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是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内沉积形成的结节,常见于耳廓、跖趾、指间、掌指、肘等关节附近。痛风石表面的皮肤可变得十分薄弱,一旦溃破可排出白色粉末状尿酸盐结晶。

  痛风的科学防治

  痛风的防治需要从饮食调整、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和合理用药等多个方面入手。

  饮食调整:痛风患者应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红肉及肉汤等。这些食物富含嘌呤,会在体内代谢产生尿酸,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同时,患者应控制饮酒,尤其是啤酒,因为酒精会干扰尿酸的正常代谢。建议多喝水,有助于尿酸的排泄。此外,遵循“三少一多”原则,即低嘌呤、低热量、低脂低盐、多饮水,对痛风患者尤为重要。

  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此类运动有助于改善代谢,促进尿酸的排泄,还能够控制体重,减少肥胖对尿酸代谢的不良影响。但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诱发痛风发作。

  规律作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使尿酸的生成和排泄保持相对稳定。作息不规律可能会影响肾脏等器官的功能,进而影响尿酸的排泄,导致痛风发作。

  合理用药:痛风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消炎止痛药和降尿酸药。在急性发作期,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等药物缓解疼痛和炎症。在间歇期和慢性期,治疗重点是降低血尿酸水平,常用的药物有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如别嘌醇、非布司他)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治疗期间需要定期检查尿酸水平,以了解自己的尿酸控制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

  痛风防治的误区与警示

  在痛风防治过程中,患者常存在一些误区,需引起警惕:

  盲目止痛:部分患者在痛风发作时,盲目依赖止痛药物,如秋水仙碱等。虽然这些药物能暂时缓解疼痛,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消化道溃疡、肾脏损害等副作用。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忽视降尿酸治疗:部分患者在急性期过后,忽视了降尿酸治疗的重要性,导致痛风反复发作。实际上,规律降尿酸治疗是降低痛风复发的根本做法。

  痛风是一种难以治愈但可控制的疾病。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整、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和合理用药,大多数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发作频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大家应加强对痛风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共同揭开痛风之谜,守护健康人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