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中医巧治痔疮能化解“难言之隐”

2025-05-23 11:06:52 武宣县人民医院 陈永明

  在生活中,痔疮是一种极为常见又令人困扰的肛肠疾病,“十人九痔”的说法虽略带夸张,却也反映出其高发态势。许多患者深受便血、疼痛、肿物脱出等症状的折磨,而中医在痔疮治疗领域有着深厚的底蕴与多样的疗法,为患者带来了诸多治愈希望。

  追根溯源:中医眼中的痔疮成因

  中医认为,痔疮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饮食不节是重要诱因之一,长期过食辛辣、醇酒厚味,致使肠胃积热,热邪下迫大肠,灼伤肠络,从而引发便血;久坐久立、负重远行,会阻碍气血运行,导致局部气血瘀滞,经脉扩张,渐成痔核;此外,年老体弱、长期便秘或腹泻、妊娠分娩等,造成中气下陷,无力摄纳,也促使痔核脱出。了解这些成因,是精准治疗的基础。

  内调治本:中药内服的神奇力量

  1.清热凉血止血:对于风伤肠络型痔疮,患者常表现为大便带血,血色鲜红,呈滴血或射血状,且伴有肛门瘙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状。中医多以凉血地黄汤加减论治,方剂中的生地、当归、地榆等药材,能清热凉血、滋阴养血,从根源上清除肠热,止住出血,如同给“上火”的肠道降一场甘霖,让血归宁静。

  2.清热利湿解毒:湿热下注引发的痔疮较为棘手,此类患者便血量多色鲜,肛内肿物脱出,肛门灼热、坠胀,甚至肿痛难安。脏连丸是常用良方,它汇聚黄连、黄芩、槐角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品,直击湿热“要害”,化解湿热蕴结于大肠的困境,减轻局部炎症,缓解肿痛。

  3.补中益气固脱:脾虚气陷型多见于久病或年老体弱者,肛门坠胀感明显,肿物脱出后难以自行回纳,便血色淡,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补中益气汤在此大显身手,人参、黄芪、白术等药物,补脾益气、升阳举陷,好比为下垂的“中气”注入一股强劲动力,托举痔核归位,增强机体摄血功能。

  外治祛标:多管齐下直击病灶

  1.中药坐浴,舒缓不适:中药坐浴是缓解痔疮的有效方法。使用苦参汤或五倍子汤煎煮后,进行坐浴,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肿胀和瘙痒。每次坐浴15-20分钟,每日1-2次,持续数日,肛周不适感会明显改善。

  2.中药外敷,消肿止痛:金黄膏,一种中草药配方,由大黄、黄柏、姜黄等组成,具有显著的清热解毒和消肿止痛作用。适用于痔疮引起的红肿热痛,涂抹后能迅速缓解症状。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含有麝香、牛黄、珍珠等成分,有助于去腐生肌,修复受损黏膜,止血消肿,有效缓解内痔、外痔、混合痔导致的便血和肿痛,为患者提供即时舒缓。

  3.针灸调理,疏通经络:

  ①体针疗法:针刺特定穴位,如督脉的长强穴,位于尾骨端下,它是调节肛周气血的关键枢纽,能清热利湿、化瘀止血;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在小腿后侧,刺激它可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缓解痔疮带来的酸痛坠胀;经外奇穴二白,更是治疗痔疮的“明星穴位”,针刺此处升提固脱、止血止痛之力尽显。依据患者虚实,施泻法或补法,精准调节气血。

  ②艾灸辅助:艾灸百会穴,其位于头顶,艾灸后可升阳举陷,为全身阳气“加油助威”,尤其对改善痔疮脱垂效果显著;足三里穴,作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艾灸它能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从整体上增强体质,助力气血畅行于肛周,辅助治疗事半功倍。

  特色技法:独具匠心的传统智慧

  1.挂线疗法:针对低位或高位单纯性肛瘘(距肛门3-5cm以内,有内外口),挂线疗法独具匠心。用橡皮筋或药线紧扎瘘管,利用其缓慢的机械切割作用,边切割边愈合,既防止了肛门失禁这一严重并发症,又能彻底清除瘘管,就像为肛瘘修复铺设了一条精细的“轨道”,引导组织有序再生。

  2.注射疗法:对于Ⅰ、Ⅱ度内痔,注射疗法精准有效。将硬化剂精准注入痔核内,引发无菌性炎症反应,随后痔核纤维化,逐渐萎缩变小,出血停止,稳固在原位,恰似为“不安分”的痔核套上一层紧固的“枷锁”,操作简便且创伤小。

  中医治疗痔疮,强调辨证论治,依据患者个体差异,内治、外治或内外结合,综合运用多种疗法。患者若受痔疮困扰,不妨求助于专业中医,开启这场舒缓病痛、恢复健康的治愈之旅,重拾生活的舒适与自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