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理中的心理支持和患者家属教育
在当代医学进步的今天,各种新型的诊疗仪器和治疗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临床。其中,重症监护病房(ICU)作为患者救治的重要场所,内部有大量的诊疗仪器,且环境也属于密闭病房,同时ICU会执行和普通病房相区别的管理制度。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ICU患者要面对沉重心理压力,甚至有的患者会产生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同时家属因为对ICU的护理缺乏认识也很难充分配合ICU工作的进行。因此,要对重症病人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让病人在接受最佳的治疗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更好的精神照顾,同时在患者家属教育方面也要引起关注,那么需要如何对ICU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和对患者家属进行教育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患者的心理支持
环境改善 重症监护室是一间密闭的病房,病人对这个房间很不熟悉,而且医护工作者们还使用了一些器械来监测和治疗病人,这就增加了病人的害怕和不安。所以,需要护理人员温柔地做各项操作,并对病人说明操作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在使用各类器械时,应以轻柔的方式进行操作;把监视器和警报器的声音降到最低;不使用的器械尽量关闭,要尽可能的远离病人的头部。如果病人的呕吐物或粪便弄脏了床单和衣服,应立即换新,使床铺整洁。如有需要,应在病人的肢体上绑上安全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为病人准备报纸杂志,缓解病人精神压力。
稳定患者的情绪 要和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尽量减少病人的负面情绪,增加病人的自信心,使病人与医护人员更好地合作。还要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需要医务工作者具有爱心、责任感和对病人的尊敬。向病人说明仪器的警报和声音大小,以消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尽可能地满足病人的需要,注重病人的意见,降低由于没有陪伴而带来的孤单和不安全感。应加强与病人的交流,做好病人的精神护理。通过与病人的良好交流,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使病人以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去接受并主动地进行护理和治疗。
维护患者自尊心、克服依赖心理 治疗时患者进入ICU大部分都是光着身子,以方便治疗和照顾,这种情况容易伤害病人的自尊心。因此,在每个病床上放置窗帘,当进行医疗或保健手术的时候,把窗帘拉起来,使病人的接触范围最小化。此外,还要做好晨、晚间护理(比如清洗手脚、按摩经常受压的部位)以及各项基本护理,既能对病人进行关爱和安抚,又能促进护患之间的感情,克服患者对ICU的恐惧。如果病人的情况得到了改善,这时需要将患者从ICU里转出来,但患者已经习惯了ICU的生活,由于对呼吸机和药物的依赖性,病人就会感到紧张,此时,护理人员要向病人进行解释,逐渐停止使用呼吸机和用药,并向病人讲解依赖呼吸机和用药的危险性和产生的副作用,树立病人的信心,在停止使用呼吸机和药品的过程中,让病人觉得自己的情况有所改善,接受转出ICU。
患者家属教育
了解病情 病人进入ICU后,家属要及时了解病人的情况,并做好心理准备。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多做一些安抚工作。特别是妇女或低收入人群,尽量缓解紧张情绪,给病人做坚实的后盾。
及时沟通 患者家属如果在很多方面都不明白,可以向医护工作者们提问,医生也要能够准确、真实地回答家属的问题。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家人是病人的心理支撑,家属要充分考虑病人的各项需要,与医生进行友好交流,要对医护工作者们有信心,配合医生的工作,减少和医护工作者们之间的冲突,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
小结
ICU是重症监护、抢救和重大手术后病人救治的重要场所。ICU的病人,大多是因为多种突发事件(车祸、中毒)或突发疾病,造成呼吸道、心脏等单一或多个主要器官的功能衰竭,急需抢救。这种情况下,病人既有生理上的压力,也有精神上的压力。病人的家属是病人的一个主要的精神支柱,在病人治疗和病人的预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医护人员需要不仅给患者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也要关注患者家属教育,使病人得到有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