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遗尿症:告别“尿床”的烦恼
儿童遗尿症俗称“尿床”,是指5岁及以上的儿童在夜间出现不自主排尿的现象,且这种情况每周至少发生两次,持续超过三个月。这一现象不仅给儿童带来生理上的不便,还可能对其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深远影响。
定义与症状
1.定义。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及以上的儿童在夜间无法控制排尿,导致不自主排尿的现象。这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泌尿系统疾病,但往往被忽视或误解。
2.症状。夜间睡眠中无意识排尿:最典型的症状,患儿常在夜间睡眠时出现无意识的排尿行为,导致床单、衣物被尿液浸湿。
白天尿频尿急: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白天尿频、尿急的症状,表现为频繁上厕所,但每次排尿量较少。
情绪和行为问题:由于遗尿带来的尴尬和挫败感,患儿可能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影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学习。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等症状。
睡眠障碍:遗尿症患儿可能出现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深度不足等问题,可能与夜间频繁起床上厕所、担心尿床等因素有关。
生长发育受限:长期遗尿可能导致患儿生长发育受限,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甚至影响生殖系统发育。
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儿童遗尿症的病因复杂,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
原发性因素:
大脑皮层发育延迟:不能有效抑制脊髓排尿中枢,导致夜间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将尿液排出。
睡眠过深:患儿未能在入睡后膀胱膨胀时有尿意之后立即醒来排尿。
心理因素:如患儿认为得不到父母的喜爱或失去照顾,导致情绪问题,进而影响排尿控制。
遗传因素:遗尿症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较高的发病率。
继发性因素:
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尿道狭窄、男孩尿道下裂、女孩阴唇融合等。
泌尿系感染:如膀胱炎等,可能导致排尿控制障碍。
神经肌肉疾病:如神经源性膀胱等,影响排尿功能。
2.发病机制。遗尿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大脑发育、睡眠觉醒机制、膀胱功能、心理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多个方面有关。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患儿在夜间无法有效控制排尿。
诊断与评估
1.诊断方法。遗尿症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其他特殊检查来进行综合判断。
病史: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遗尿的发生时间、频率、夜间是否有觉醒、遗尿的量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等。
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遗尿。
实验室检查:如尿常规、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等,以排除其他疾病。
其他特殊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尿动力学检查等,以评估患儿的泌尿系统结构和功能是否异常。
2.评估标准:遗尿症的评估标准主要基于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对患儿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还需要考虑患儿的年龄、性别、发育状况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
治疗与干预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抗利尿激素类似物:可用于治疗夜间多尿型遗尿症,能减少夜间尿液的生成。
抗胆碱能药物:可用于治疗膀胱过度活动引起的遗尿,能松弛膀胱逼尿肌,增加膀胱容量。
三环类抗抑郁药:能抑制大脑皮层,使孩子容易醒来,从而减少遗尿的发生。但可能伴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谨慎使用。
2.行为疗法。憋尿训练:白天让孩子多饮水,有尿意时忍住尿,以提高膀胱容量和排尿控制能力。
定时训练:在以往晚间经常尿床的时间提前半小时用闹钟结合人为叫醒,让孩子在室内来回走动或用冷水洗脸。通过反复训练,帮助孩子建立条件反射,使其能够在膀胱充盈时自行醒来排尿。
3.心理治疗。针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通过认知重构和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孩子调整情绪状态,减轻心理压力,从而改善遗尿症状。
干预措施
1.调整饮食。合理安排饮水时间,避免睡前大量饮水。可以在白天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但睡前1-2小时应减少液体摄入。
2.改善睡眠环境。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减少外界干扰和刺激。
3.加强家庭支持。家长应理解孩子的症状,提供包容和支持。避免责备、惩罚或嘲笑患儿,以免造成心理压力,加重病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