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恶变预警:这些症状千万别拖延
胃溃疡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很多患者觉得按部就班治疗、注意饮食就能慢慢康复。然而,胃溃疡存在恶变风险,一旦发展为胃癌,不仅治疗难度大幅增加,还会严重威胁生命健康。了解胃溃疡恶变的预警症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是每位患者和家属必须掌握的健康知识。
一、胃溃疡为何会恶变?
正常情况下,胃黏膜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下,保持着动态平衡。但当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大量饮酒、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打破这种平衡时,胃黏膜就会受损,形成溃疡。
胃溃疡的发生是胃黏膜防御机制被破坏的结果。在溃疡修复过程中,胃黏膜细胞不断增殖。如果溃疡长期不愈合,反复受到炎症刺激,细胞增殖过程就可能出现异常,原本有序的细胞生长逐渐失控,发生基因突变,最终导致细胞恶变,发展为胃癌。据统计,约1%-5%的胃溃疡患者会发生恶变,虽然比例不高,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
二、不容忽视的恶变预警症状
1.疼痛规律改变
胃溃疡通常导致规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一般在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开始,持续一至两小时后减轻。若疼痛时间、强度或规律性出现显著变化,如空腹时也感到疼痛,或疼痛持续且剧烈,无缓解期,需引起注意;或者服用原本有效的药物后,疼痛也无法得到控制,这些都可能是溃疡恶变的信号。因为恶变后的癌细胞会不断侵犯周围组织,破坏正常的神经和血管,导致疼痛性质发生变化。
2.体重不明原因下降
胃溃疡患者若饮食和运动无明显变化,体重快速下降,如一个月内减重超5%,应高度警惕。癌细胞生长消耗大量营养,抢夺正常组织养分,导致代谢紊乱。同时,恶变后的胃部功能受到影响,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也会使患者体重减轻。这种体重下降往往伴随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即使补充营养也难以改善。
3.出现呕血、黑便
正常情况下,胃内的血液会被胃酸分解,不会出现呕血和黑便。但当胃溃疡恶变后,癌组织质地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少量出血时,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分解,会使大便颜色变黑,呈柏油样,质地黏稠且发亮;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呕血症状,呕吐物呈咖啡渣样或鲜红色。一旦发现呕血、黑便,说明病情已经较为严重,必须立即就医。
4.腹部出现包块
随着癌细胞的不断增殖,胃部会形成肿块。如果患者能在腹部摸到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位置固定且按压有疼痛感的包块,很可能是溃疡已经恶变。这种包块会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增大,还可能引起腹胀、恶心等不适症状。
5.其他症状
除了上述典型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加剧,以及贫血、低热等全身性症状。贫血是由于胃部出血导致铁元素丢失,身体无法正常造血;低热则是因为癌细胞释放的肿瘤坏死因子等物质,刺激机体引起发热反应。
三、如何诊断胃溃疡是否恶变?
当患者出现上述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病史和症状表现,然后进行一系列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溃疡恶变的金标准,通过胃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溃疡的形态、大小、颜色,以及周围黏膜的情况,并在可疑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判断是否发生恶变。
进行血常规检查以确定是否有贫血;大便潜血试验检测隐血;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EA、CA19-9等,虽非确诊恶变,但可辅助诊断。腹部CT或MRI检查有助于评估肿瘤侵犯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
四、预防与应对,守护胃部健康
预防胃溃疡恶变的关键是治疗胃溃疡并消除病因。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杀菌,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者应遵医嘱更换药物或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减轻精神压力。
一旦确诊胃溃疡恶变,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早期胃癌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病灶,术后根据病情辅以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提高治愈率;中晚期胃癌则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控制病情发展,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胃溃疡恶变并非不可预防、不可治疗。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关注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及时就医检查,就能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守护好胃部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