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HPV疫苗后还有必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吗?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目前能够明确病因的恶性肿瘤之一,即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宫颈癌的新发病例大约有60万,这一惊人的数据令不少女性谈癌色变。由于早期宫颈癌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预防和早期发现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宫颈癌,不少人认为,接种疫苗就能高枕无忧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尽管疫苗在预防感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宫颈癌定期筛查仍然是“必修课”,这是为什么呢?
一、疫苗的“护罩”有多大
疫苗能预防什么? 目前我国上市使用的HPV疫苗有3种:二价HPV疫苗、四价HPV疫苗和九价HPV疫苗。二价主要预防由HPV16和HPV18这两种高危病毒型别导致的宫颈癌和持续感染;四价是在二价的基础上增加预防由HPV6和HPV11这两种低危型别导致的感染,这两种型别一般不致癌,它们主要导致生殖器疣;九价覆盖的HPV类型更广,包括6、11、16、18、31、33、45、52、58九种型别,可以预防约90%的宫颈癌。
疫苗的局限性 ①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PV)是一个庞大的病毒家族,目前已鉴定出超过200种亚型,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其中有14种高危型与宫颈癌相关,即便是覆盖范围最广的九价HPV疫苗亦无法预防所有致癌型别导致的疾病,因此,即使感染几率并不大,也存在引起宫颈癌的可能性。②保护效力并非100%,疫苗在实际应用中受个体免疫应答、接种年龄、接种程序等多种因素影响,致使接种疫苗后仍然无法保证达到100%的免疫效果。另外,目前尚未证实HPV疫苗对已感染疫苗所含HPV型别的人群有预防疾病的效果,且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减弱甚至消失,这就意味着疫苗无法达到终身免疫。
有可能存在尚未被发现的其他高危HPV型别。还有极少数的宫颈癌与HPV感染无关,这类癌症无法通过接种疫苗来获得保护。
二、为什么必须坚持定期筛查?
宫颈癌发展的过程 宫颈癌的发展是一个从HPV感染到癌前病变,最终发展为浸润癌的长期过程,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主要诱因,通常经历感染→持续感染→低/高级别病变(CIN1/2/3)→早期浸润癌→转移癌等多个阶段,全程可能需要10-20年,但也存在少数快速进展的案例。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宫颈癌筛查方法:①HPV检测:可以及早发现是否感染了HPV以及感染了哪些型别(特别是高危型别),以此来预测患上宫颈癌的风险。②TCT(宫颈细胞学检查):主要检测宫颈细胞形态是否异常,判断是否存在癌前病变或癌变。
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有效阻断病情进展,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筛查频率建议 通常建议女性从有性生活开始,每年进行一次TCT检测;HPV检测无异常的,建议三年检查一次,如果有HPV感染的,或者伴有宫颈病变史或免疫系统异常等高危因素的女性,则应提高筛查频率,可能每年甚至更短时间就需要检查一次,这就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筛查对女性健康意识的影响 宫颈癌的早期阶段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依赖自我感受是不可行的。定期体检能够为女性提供一个评估自身健康状况的机会,让她们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仍能及时了解宫颈健康。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不仅会对宫颈进行检查,还会提供相关的健康建议,帮助女性制定合适的筛查和疫苗接种计划,同时还能促进她们在生活方式、饮食、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改变。
三、健康生活方式:疫苗+筛查之外的“第三道防线”
避免高危行为 多个性伴、吸烟、酗酒等可能增加癌变风险、
避免间接接触感染 不共用毛巾、浴具等私人物品,公共场所(如泳池)注意卫生防护。
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可提高免疫系统功能,有助于机体清除病毒。
关注异常信号 如有同房出血、阴道异常分泌物、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应尽快就医。
综上,接种HPV疫苗是宫颈癌的一级预防措施,而定期筛查是二级预防措施,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为我们女性的生殖健康提供坚实的防护壁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