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手足口病专挑孩子下手,家长必知的防护指南

2025-07-09 09:28:13 临桂区茶洞镇卫生院 朱秋香

  每当春夏交替,幼儿园、小学的教室里,总有些孩子因身体不适请假在家。其中,不少是被手足口病“盯上”了。这种专挑孩子下手的传染病,让家长们忧心不已。了解手足口病的特点、传播方式以及科学的防护方法,才能更好地守护孩子健康。接下来,就为家长们送上这份实用的防护指南。

  一、认识手足口病:狡猾的“儿童健康威胁”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感染手足口病后,孩子通常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同时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会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孩子疼痛难忍,影响进食和说话;手足部的疱疹一般不会有明显的瘙痒感,但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不适。少数患儿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感染EV71病毒的患儿,更容易出现重症情况。

  二、传播途径:警惕身边的“隐形传染链”

  手足口病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尤其在儿童聚集地。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如接触患儿的疱疹液、粪便、唾液污染的物品后触摸口鼻。飞沫传播也是途径之一,患儿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可散布空中。饮用或食入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导致感染。

  幼儿园、学校等场所人员密集,一旦有孩子感染手足口病,病毒就可能迅速传播,导致群体性发病。所以,家长和老师都要格外警惕,及时发现并隔离患病儿童,切断传播途径。

  三、日常预防:构筑坚实的“防护墙”

  (一)做好个人卫生  培养孩子良好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洗双手至少20秒,遵循七步洗手法,确保手部各部位清洁。同时,教育孩子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防止病毒通过口腔感染。

  (二)保持环境清洁  定期清洁消毒孩子的生活环境。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中病毒浓度。孩子的玩具、餐具、衣物等应定期消毒,玩具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浸泡,餐具煮沸或蒸汽消毒,衣物阳光暴晒。粪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避免病毒污染环境。

  (三)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  在手足口病高发期(每年4-7月和9-11月),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游乐园、电影院等。如果必须外出,要为孩子佩戴口罩,并避免孩子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此外,不要让孩子与疑似或确诊手足口病的患儿玩耍,减少感染风险。

  (四)接种疫苗  目前,我国已研制出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手足口病疫苗。该疫苗能有效预防由EV71病毒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尽早接种,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虽然接种疫苗不能预防所有类型的手足口病,但可以大大降低孩子患重症手足口病的风险,为孩子的健康增加一道保障。

  四、患病护理:细心照料助康复

  孩子若感染手足口病,家长应保持冷静,进行居家护理,通常一周左右可康复。需让孩子隔离,直至症状消失7天。饮食上,提供清淡易消化且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鸡蛋羹,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防口腔疼痛加剧。多让孩子喝水,保持口腔清洁,饭后可用淡盐水或温水漱口,对于年龄较小无法漱口的孩子,家长可用干净的纱布蘸取温水轻轻擦拭口腔。保持孩子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疱疹以防感染。孩子发热时,38.5℃以下可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拭额头、颈部等;超过38.5℃,遵医嘱服用退烧药。

  五、及时就医:警惕重症信号

  在孩子患病期间,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8.5℃,且服用退烧药后效果不佳)、精神萎靡、嗜睡、呕吐、头痛、肢体抖动、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状,可能是病情加重的表现,要立即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切勿延误病情。

  手足口病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家长掌握科学的防护方法,做好日常预防和护理,就能有效降低孩子的感染风险。即使孩子不幸患病,只要及时发现、正确护理、规范治疗,也能让孩子早日康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