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抽血化验那些事:看懂血常规报告的关键指标

2025-07-09 10:04:10 青海省交通医院检验科 王雅琦

  拿到血常规化验单时,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箭头总让人看得一头雾水。其实,这张小小的化验单就像身体的“健康密码”,通过血液里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变化,能发现很多潜在问题。下面教你读懂血常规里的关键信息。

  血常规查什么?先搞懂三大“主角”

  红细胞:像小货车一样,专门负责给全身运送氧气。化验单上的血红蛋白,就是红细胞里负责抓氧气的“抓手”。

  白细胞:是身体里的“免疫部队”,哪里有细菌、病毒来捣乱,它们就冲去战斗。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工也不一样。

  血小板:相当于身体的“创可贴”,哪里出血了,它们就赶紧聚在一起,帮忙止血。

  关键指标解读:数字背后藏着这些秘密

  1.血红蛋白:判断贫血的“信号灯”

  血红蛋白就像红细胞的“氧气搬运工”,数值高低直接反映身体缺不缺氧。正常情况下,成年男性应该在120-160g/L,女性在110-150g/L。

  数值偏低:可能是缺铁性贫血,比如女性月经量过多、长期吃素铁摄入不足;也可能是慢性失血,如胃溃疡反复出血;还可能是骨髓造血出了问题。如果发现血红蛋白低,医生通常会再检查血清铁蛋白、维生素B12等项目,找到贫血的真正原因。

  数值偏高:不一定是好事!严重脱水(比如拉肚子拉到脱水)、长期待在高原地区,身体为了适应缺氧环境,会造出更多血红蛋白。但如果没有这些原因,数值还高,就得警惕心肺疾病或某些罕见病。

  2.白细胞计数:身体有没有炎症,它先“报警”

  正常白细胞总数在(4-10)×10^9/L,但这支部队里还有好几种“小分队”,各自分工不同:

  白细胞总数升高:最常见的就是细菌感染,如肺炎、扁桃体发炎时,白细胞会“冲”到感染部位和细菌战斗;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应激状态,白细胞也会暂时升高;极少数情况下,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也会让白细胞异常增多。

  白细胞总数降低:常见于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的癌症患者,骨髓造血功能被抑制,白细胞也会减少。

  不同类型白细胞比例异常:

  中性粒细胞升高:多半是细菌感染,如急性阑尾炎发作时,中性粒细胞会明显增多。

  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如感染了EB病毒、乙肝病毒;还有结核病患者,淋巴细胞也会升高。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是身体在闹过敏,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也可能感染了寄生虫,如蛔虫、钩虫。

  3.血小板计数:止血凝血的“小卫士”

  正常血小板数值在(100-300)×10^9/L,它的主要任务是止血:

  数值偏低:就像身体里的“创可贴”不够用了,容易出现皮肤淤青、牙龈出血、月经量过多等情况。可能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身体免疫系统误把血小板当“敌人”攻击),也可能是骨髓疾病影响了血小板生产。

  数值偏高:血小板太多容易“抱团”,增加血栓风险。比如,身体有慢性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缺铁性贫血,或者患有骨髓增殖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都可能让血小板升高。

  4.红细胞参数:帮你细分贫血类型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MCV<80fL(小细胞性贫血):最常见的就是缺铁性贫血,红细胞“营养不良”,个头变小。MCV:80-100fL(正细胞性贫血):如急性失血、慢性疾病(如肾病、肝病)引起的贫血,红细胞大小正常,但数量不够。MCV>100fL(大细胞性贫血):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红细胞“长得太大但不够结实”,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长期酗酒人群。

  5.异常细胞:藏在血液里的“危险信号”

  如果在血涂片检查中发现这些异常细胞,可要高度警惕:

  幼稚细胞:正常血液里几乎看不到,如果发现大量幼稚细胞,可能是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需要马上做骨髓穿刺检查。

  异形红细胞:红细胞形状变得奇奇怪怪,提示可能有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被提前破坏)。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除了过敏和寄生虫,还可能和某些肿瘤、自身免疫病有关,需要进一步排查。

  血常规化验单上的每个数字,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学会看懂这些指标,能帮我们更早发现问题,及时干预。但记住,专业解读还得交给医生,发现异常一定要遵医嘱进一步检查,千万别自己“百度看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