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昏迷送急诊,护士需做哪些关键护理?
突发昏迷患者被紧急送入急诊时,生死往往系于分秒之间。此刻,护士不仅是护理执行者,更是急救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从气道管理、生命体征监测到静脉通路建立与病情评估,每一步都影响着患者的预后。本文将围绕护士在急诊护理中的关键操作,深入探讨其原理、实际应用、优势与注意事项,帮助大众了解昏迷急救中的护理核心,提升应对突发状况的科学认知。
一、昏迷患者初始评估与生命支持护理
1.意识评估与昏迷评分原理
意识评估是突发昏迷护理中的首要步骤。临床常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法,分别从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运动反应三方面对意识状态进行量化评分,总分为15分,最低为3分。护士通过观察患者是否对声音、疼痛有反应,判断神经系统受损程度,为后续诊疗提供依据。评估过程需快速、准确,避免延误抢救时机,同时结合既往病史和现场情况,判断是否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异常或创伤所致。
2.气道通畅与呼吸支持的护理措施
保持气道通畅是急救护理的重中之重,尤其对突发昏迷患者而言更是救命关键。昏迷状态下,患者舌肌松弛易导致舌后坠,或因呕吐物、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引发窒息或呼吸暂停。护士需第一时间判断气道是否通畅,并迅速采取措施,如实施头后仰抬颏或仰头举颏等体位调整法,恢复气道开放。必要时可使用口咽通气管维持气流通畅,协助呼吸。对于口咽内有分泌物或呕吐物的患者,应立即行吸痰操作,避免误吸进入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及胸廓起伏,如发现呼吸浅慢或呼吸衰竭,应立即配合医生给予吸氧、面罩通气或气管插管等处理。
3.静脉通路与生命体征监测的关键操作
建立静脉通道是抢救环节中的基础工作。护士需迅速穿刺成功,优先选择上肢粗大静脉,确保液体复苏、药物注射通畅。同时开展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时识别心律失常。测量血压、体温、血糖等生命体征,评估循环状态及是否存在低血糖或感染等诱因。数据记录要准确,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实时依据。护理人员还需关注穿刺部位渗漏、感染等并发症,确保各项监测持续、稳定进行。
二、急诊护理中关键操作的规范性与延续性管理
1.护理操作规范化的优势体现
在昏迷急救过程中,规范化的护理操作能够显著提高抢救效率与医疗安全。护士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意识评估、气道管理、静脉通路建立及监护设置,不仅提升抢救速度,也有助于医护人员间的高效协作。统一的操作标准有助于减少人为失误,提升抢救成功率。同时,规范化记录使患者病情变化清晰可查,为医生判断病因与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此外,标准化流程还能强化新入职护士的应急能力,确保急诊护理质量在团队中持续稳定。
2.护理注意事项与潜在风险防控
急诊护理中潜藏多种风险,护士需高度警惕。首先要预防误吸,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避免吸入性肺炎发生。其次是压疮风险,昏迷患者活动能力差,应定时更换体位,使用减压垫。低血糖也是常见诱因之一,护士应快速检测血糖水平,低于正常值应立即静脉补糖。同时注意避免液体输入过快导致肺水肿。所有护理操作必须具备良好的观察力与预判能力,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并发症加重病情。
3.沟通与转运中的护理延续原则
急诊护理不仅限于抢救过程,护士在转运与交接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与医生沟通患者初步评估结果、护理措施和生命体征变化,有助于治疗快速衔接。与家属沟通病情时应简洁明了,安抚情绪并获取病史信息。在患者由急诊转入ICU或病房时,护士需做好完整交接,包括护理记录、输液药物、监护数据等,确保信息不遗漏。转运途中应继续进行呼吸道管理和监护,保障护理工作不间断,维持患者安全稳定状态。
三、结语
突发昏迷患者的急诊护理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治过程,护士的规范化操作与持续性管理在抢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意识评估到气道管理,从生命体征监测到安全转运,每一步都体现出护理的专业性与时效性。通过科学的原理指导和严谨的实践流程,不仅提高了救治效率,也为患者预后提供了有力保障。加强科普认知,有助于社会公众理解急诊护理的价值与重要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