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护理全攻略:从基础到进阶
当医生告知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手术时,很多患者和家属会感到担忧和迷茫。气管切开是为了保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的重要手段,但术后的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恢复和健康。掌握科学的气管切开护理方法,不仅能减少感染风险,还能帮助患者更快回归正常生活。接下来,就为大家奉上这份全面的气管切开护理指南,从基础操作到进阶技巧,带你轻松应对。
一、基础护理:筑牢健康防线
1.环境与设备准备
为患者创造一个清洁、舒适的护理环境至关重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控制在22℃-24℃,湿度维持在50%-60%,这样的环境能减少呼吸道黏膜干燥,降低感染概率,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家具,进行至少2次通风,每次30分钟,同时,准备好必备的护理物品,如无菌换药包、生理盐水、碘伏、吸痰装置、雾化器等,确保物品处于无菌状态,定期检查有效期。
2.切口护理
观察气管切开处的皮肤状态是日常护理的重点,每天至少2次用碘伏棉签以切口为中心,由内向外环形消毒,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5厘米,注意清除分泌物和血痂。消毒后,更换无菌纱布,纱布要平整覆盖在切口周围,避免折叠或卷曲刺激皮肤,若发现切口周围皮肤发红、肿胀、渗液或有异味,需立即告知医生。
3.套管护理
气管套管的清洁关乎患者呼吸顺畅,内套管一般4-6小时清洗消毒一次,取出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气管黏膜,将内套管浸泡在过氧化氢中30分钟或者煮沸,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外套管固定带的松紧也需注意,以能容纳1-2指为宜,太松套管易脱出,太紧会压迫颈部皮肤,引发压疮。定期检查固定带是否有磨损,及时更换。
二、吸痰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痰是气管切开护理中关键的一环,正确操作能有效防止痰液堵塞气道。操作前,需检查吸痰装置是否正常工作,连接吸痰管,调节负压在80-120mmHg。让患者头偏向一侧,戴无菌手套,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套管,遇到阻力后上提1厘米,开启负压边旋转边向外缓慢拔出,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避免长时间刺激导致患者缺氧。两次吸痰间隔至少3分钟,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呼吸等情况。若痰液黏稠不易吸出,可遵医嘱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三、进阶护理:应对复杂状况
1.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气管切开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感染、出血、气管食管瘘等。预防感染除了做好日常清洁消毒,还需注意患者的营养支持,增强免疫力。若发现患者体温升高、痰液增多且呈黄色脓性,可能是发生了感染,应及时留取痰液标本送检,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少量出血时,可局部压迫止血;若出血较多,需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一旦怀疑出现气管食管瘘,要暂停经口进食,改为鼻饲,并配合医生进一步检查治疗。
2.湿化护理
正常呼吸道对吸入的空气有加温、加湿作用,气管切开后这一功能受损,因此湿化护理必不可少。常用的湿化方法有加温加湿器持续气道湿化、雾化吸入湿化等。加温加湿器持续气道湿化是将湿化液通过加温加湿器以恒定速度注入气管内,湿化液一般选用生理盐水或0.45%氯化钠溶液,速度控制在4-6ml/h。雾化吸入湿化则是利用雾化器将药液变成微小颗粒,患者通过呼吸吸入,达到湿化气道和治疗的目的,每天可进行3-4次,每次15-20分钟。
3.拔管准备
当患者病情好转,满足拔管条件时,需进行拔管准备。首先要进行堵管试验,用堵头将气管套管管口堵塞,先堵1/2,观察患者呼吸、面色等情况,若无异常,24小时后可完全堵管。完全堵管48-72小时,患者呼吸平稳、能自行咳痰,气血分析无异常,即可考虑拔管。拔管后,要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切口处覆盖无菌纱布,定期换药,直至切口愈合。
掌握气管切开护理知识,就如同为患者的健康撑起了一把坚固的保护伞。从基础护理的每一个细节,到进阶护理的复杂应对,再到居家护理的持续关怀,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希望这份攻略能成为患者和家属的得力助手,助力患者早日康复,回归正常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