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危象,急诊要注意什么?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但如果血压突然飙升至极高水平,可能引发严重甚至致命的并发症,医学上称之为高血压危象。这种情况往往来势凶猛,必须尽快识别和及时处理。本文从四个方面,讲解高血压危象在急诊时应注意的关键点,帮助公众更好地应对这一突发健康问题。
一、识别高血压危象的典型表现
高血压危象是指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20mmHg,并伴有或不伴有靶器官损害。根据是否有器官损伤,分为高血压急症(有器官损害,如脑卒中、心衰)和高血压亚急症(无器官损害,但血压极高)。
高血压急症的典型表现包括:剧烈头痛、视力模糊、意识障碍、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呕吐、抽搐、尿少等。如果伴有偏瘫、言语不清,应警惕脑出血或脑梗;如胸痛向背部放射,可能为主动脉夹层;若出现急性心衰,则可能气喘明显、伴咳粉红色泡沫痰。这些症状常常是突然出现,并在数小时内迅速恶化。因此,患者或家属若发现血压异常升高且伴随这些表现,应立即就医,不能等待或自行服药处理。
二、到达急诊后的第一步
在急诊,医生首先会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包括意识、呼吸、心率和血压水平,并迅速判断是否存在器官损伤。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血液化验、头颅CT或MRI、胸部影像、心脏彩超等,用于判断高血压危象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此时的处理重点是稳定病情、明确病因、制定降压策略。如果属于高血压急症,需尽快建立静脉通路,监测心电和血压,为后续静脉降压药物的使用做准备。如果属于亚急症,可考虑留观口服药物降压,不一定需要住院。
医生还会帮助患者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因焦虑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一些患者在情绪激动时血压飙升,因此保持安静、卧床休息也十分重要。
三、合理使用降压药物
降压治疗是高血压危象的核心,但“越快越好”并非原则。对于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脑病、主动脉夹层、急性心衰等),应使用静脉降压药,在1小时内使血压下降10%-20%,再于6-24小时内逐步降至安全水平。常用药物包括硝普钠、硝酸甘油、乌拉地尔、拉贝洛尔等,医生会根据患者心率、心功能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比如主动脉夹层优选拉贝洛尔,因其可同步控制心率和血压,减少主动脉壁负担。而对于高血压亚急症,通常口服降压药,如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缓释片等,在24-48小时内缓慢降低血压,避免剧烈波动。整个过程中需防止降压过快,因长期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对高压已“适应”,骤然降压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甚至晕厥或卒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要格外小心。
四、防范再次发生
高血压危象虽可短期缓解,但真正的管理是长期的、系统的。许多患者急诊时控制得当,出院后却因未规范用药或生活方式未改善,再次发生危象,甚至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出院指导至关重要。
患者需明确自己属于“高危人群”,应定期测量血压,并记录每日变化。家庭自测血压仪应校准规范,测量方法正确。建议每天早晚测量一次,保持血压在目标范围(一般小于140/90mmHg,个别高危人群需更严格控制)。
其次,坚持服药是基础。许多患者自行减药、断药是诱发危象的根源之一。高血压治疗需个体化、长期管理,不可因血压一时正常就停止治疗。如有不良反应,应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而非擅自停药。
生活方式调整是根本。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保持理想体重、适度运动、控制情绪等,是控制血压的有效手段。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肾病的患者,需联合管理这些慢病,防止互相加重。
应建立“高血压危象应急卡”,写明患者既往病史、药物过敏情况、紧急联系人及急诊处理建议,便于突发时医生快速决策。同时,定期到心内科随访,根据血压波动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次发病风险。
五、结语
高血压危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急性病症,其来势凶猛,处理不当可致残致命。急诊就医时的关键,在于快速识别症状、合理使用降压药物以及有效防范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出院后的持续管理和生活方式改变,是预防再次发生的保障。希望广大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属重视这一问题,从源头上做好防控,避免危象上演。唯有科学管理、警惕异常,才能真正守护心脑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