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叫“波状热”或“懒汉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羊、牛、猪是主要传染源,尤其以羊最为常见。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目前正值布病高发季节,要注意个人卫生,提高饮食安全意识,规范开展牲畜养殖活动,降低感染风险,保持身体健康。
一、传播途径
1.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如接产员、兽医、饲养、放牧、皮毛加工、屠宰、挤奶直接接触被病畜污染的水源、土壤、草场、工具,从事布病防治的医生、检验人员等。
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如吃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3.经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如皮毛加工、饲养放牧、打扫畜圈卫生等。
二、主要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3周,部分病例潜伏期会更长。临床症状:
1.发热:发热是布鲁氏菌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数患者表现为长期的低热状态,也可出现波浪热(体温周期性升高和降低)或弛张热(早晚温差明显)。发热常伴有寒战、畏寒及体温不规则变化,部分病人可高热达39℃以上,并持续数日或数周不退。
2.多汗:尤其在急性期尤为显著,患者常在夜间出汗,甚至汗湿被褥。汗液多为黏稠状,有特异气味,常伴随体温变化而加剧。
3.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类似于感冒的症状。
4.骨关节和肌肉疼痛:也是最常见的症状。
5.淋巴结肿大:多发生肿大,有时化脓后形成瘘管,从脓汁中可分离到布鲁氏菌。
6.肝脾肿大:肿大的肝脾质软或呈中等硬度,半数有压痛。
随着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布病疫情持续上升,严重危及人们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三、预防措施
(一)饲养和屠宰人群
1.对牛、羊棚圈定期消毒,净化。打扫时要戴口罩,防止吸入含有布氏菌的灰尘,感染传播病菌。掩埋坑底铺2厘米厚生石灰,地表用生石灰、漂白粉、消毒药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2.在牛、羊分娩接羔时,戴上橡胶手套,处理完后及时用消毒剂洗手。把牛、羊流产的胎儿、胎盘,收集到密封容器中,妥善焚烧处理,或在远离水源的地方用新的生石灰深埋处理,并对流产物污染的地方用消毒剂冲洗消毒。
3.对皮毛和屠宰病畜污染的场所严格消毒,加强水源、粪便、牲畜管理,避免水源污染。
4.挤奶时必须穿工作服,随穿随脱,定时消毒。挤奶后必须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二)普通人群
1.食用鲜牛奶、羊奶时,应加热到80-85℃以上,并维持几分钟或煮沸,方可食用。
2.吃涮牛、羊肉时,要把肉煮熟透了再吃。
3.吃烧烤时,烤熟再食用,不要吃半生不熟的牛羊肉制品。
4.菜刀、菜板要生熟分开。切了生肉的刀、板要用热水消毒,避免污染其他餐具。
四、健康提示
1.购买牲畜要检疫,饲养牲畜要免疫。
2.搞好环境卫生,饲养家畜要圈养,人畜分居,避开水源,不要散养和混放。对饲养过牲畜的场所应定期进行消毒,当出现牲畜流产时,要避免直接接触流产物和死胎,应立即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
3.饲养牛羊、接羔、挤奶、清洁圈舍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穿着工作服,佩戴口罩、橡胶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并经常消毒和换洗。劳作后要彻底清洗手部和面部,注意个人卫生。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不喝生奶、不吃生肉及内脏。牛奶、羊奶要经消毒后饮用,吃涮锅、烧烤时要把肉煮熟烤透后再食用,做饭菜时砧板做到生熟分开。
5.从事收购、屠宰、皮毛乳肉加工、兽医等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穿着防护服装,佩戴口罩和橡胶手套,并经常消毒和换洗,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6.如出现不明原因乏力、发热、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要接受正规治疗,大部分患者均可被治愈,否则可能会反复发作,转为慢性期,影响身体健康。
7.预后:布鲁氏菌病一般预后良好,急性期经正规、足量、足疗程治疗是可以治愈的,患者多数于3到6个月内康复,未经抗菌治疗者病死率为2%-3%,主要死因有心内膜炎、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全血细胞减少等。少数诊断不明确,治疗不及时的慢性患者,治疗上较为困难,可能遗留有关节或肢体活动障碍的后遗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