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健康的消毒流程
随着健康理念的深入人心,以预防疾病为重点的消毒工作日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医疗机构、中小学、办公楼宇、家庭各空间正确规范消毒举措有助于阻断传染病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但面对实际工作及生活中对于消毒的认知偏差,存在“只要有消毒剂处理了就是清洁”的思想,或是“只要打扫干净了就没必要消毒”等认知误区,其实消毒是由一套周密而科学、细致的处置过程组成,其中任何环节都将关系到消毒的效果及健康安全。
一、科学识别消毒对象是流程的前提
良好的消毒技术首先应区分消毒的对象。在不同的场合,物体和场所的作用、污染状态、接触途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消毒强度和方式。统一对物体进行“灭菌式”的处理,容易出现消毒不到位和浪费的状况,甚至是物品的损害。
比如在医院内,手术刀、针头等需穿透皮肤、黏膜甚至脏器直接进入无菌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物品,必须用高温蒸汽、高压或者高效灭菌剂彻底灭菌处理,绝对无菌;而对于皮肤、黏膜接触不多的物品,如血压计、床栏等,用75%乙醇或含氯消毒剂等简单擦拭就达到消毒的目的;家庭内的厨柜、手机、开关把手等接触较多的部位要“应抹必擦”并酌情使用含氯消毒剂。
其次,空气、水源及手卫生等与消毒对象相关的因素也应予以考虑。空气传播细菌和病毒可通过气溶胶的形式进行传播,在对消毒对象消毒时适当利用紫外线消毒、空气净化等消毒手段可以对消毒对象进行有效的控制。识别的对象越准确,就越具有针对性,越可以发挥消毒操作流程的作用。
二、标准化操作流程是消毒效果的保障
在确定了消毒对象之后,实施消毒的方式和步骤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项科学的消毒操作,必须遵循浓度、时间、方式的标准要求,做到规范、稳定、可复制。表面看似“喷一喷、擦一擦”,其中每个动作背后其实都有明确的技术标准。
注意消毒剂的浓度。不同的消毒剂都有其合适杀菌的最佳浓度,如75%的酒精可有效杀灭大部分细菌及病毒,浓度过高会因挥发快而影响其效果,过低就达不到杀灭微生物的目的。含氯消毒剂也同样要按用途进行稀释,处置一般环境及处置血源污染物的浓度需求相差甚远,滥用高浓度消毒剂无益处,反而刺激人的皮肤或呼吸道。
除了浓度,时间也是人们可能忽视的重要细节,消毒药剂和污染物的作用时间越长,消毒灭菌效果越好。匆忙擦拭、随性喷洒等都可能让细菌病毒“侥幸”漏网,科学的操作需要对消毒时间有明确规定,比如高水平消毒器械浸泡时间至少20分钟。
最后,无死角、全覆盖才能确保落实到位的效果。洗手、物体表面消毒、器械消毒,无一不在细节,细节缺失就等于病原体的藏身之处被暴露。例如门把手、开关、扶梯扶手等易污染部位也是最易传播病菌的部位,却最易被漏掉。好的流程设计就是“不留死角,无处不在”,只有这样才能消毒全覆盖。
三、监测与管理机制是流程持续改进的核心
完美的流程必然需要评价机制来检查过程的效果,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消毒流程缺少了系统的管理和结果监控,往往导致落实形式化,忙忙碌碌的无效防守,因而制定科学的监测及闭环管理机制是整个消毒流程持续开展的根本。
医院或其他专业的医疗机构中,检验消毒效果常用的是生物指示剂或化学指示卡,如通过器械表面是否有细菌存在或灭菌器是否达到相关温度和压力值,以此来检验消毒效果是否合格。看似冷冰冰的技术术语,实际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家或公共环境中,虽然不具有专业的检验条件,但也能够建立定期清理、分工落实、有记录的制度来管理消毒环节,做到不走过场。社区楼道的每日定时打扫、学校教室每节课的集中处理、家用高频场所的每日打扫等均属好的管理行为。
此外,操作人员的规范培训亦不可或缺。熟练掌握消毒剂使用规范、应急处置流程,是提升整体安全水平的基础。没有标准的操作认知,消毒流程再好也可能被执行者“打折扣”。
监测不是多此一举,而是保障流程执行到位的最后屏障。通过持续反馈,不断修正消毒方案,整个系统才能适应环境变化与新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
四、结语
消毒看似平凡,实则重要,是把“喷一喷”“擦一擦”转变为一套以科学为基础、以细节为依托的流程,对一个场所进行消毒。不论是大环境的医院还是居家社区场所,都意味着每次有效的消毒就是在健康防火墙外默默无闻地付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