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能区分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肌瘤吗?
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肌瘤是两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均可引起女性月经异常、盆腔疼痛和不孕等问题,给女性健康带来困扰。虽然这两种疾病在临床表现上有部分重叠,但病理机制和治疗方式却大不相同,因此准确区分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作为一种无创、直观、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常被用于子宫病变的筛查和诊断。许多患者和临床医生都关心,彩超究竟能否有效地区分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肌瘤?
一、子宫腺肌症与子宫肌瘤的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层,引起子宫肌层增厚,局部硬化和炎症反应,表现为弥漫或局限性的增厚。患者主要表现为痛经、经量增多以及子宫增大,随着月经的变化,症状明显,患者多发生于有生育的妇女。子宫肌瘤是一种来源于子宫平滑肌的一种良性增生肿物,表现为子宫内或子宫肌壁中出现大小不同、圆形或椭圆形的包块。该类疾病具有症状表现繁多的特点,有表现无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子宫压迫症状、不正常出血以及不孕现象。这两种疾病虽然影像上具有子宫形态异常的相似性,但是由于其病理结构及组织性质差异不同,因此通过影像技术可进行区别。
二、彩超在区分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肌瘤中的具体表现
超声作为以声波反射为基础的超声成像技术可反映子宫大小、轮廓及肌层形态、回声等。在子宫肌瘤诊断中,常存在由子宫内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完整、回声均匀或不均匀、均质性或亚实性、瘤周血流及瘤体内血流构成的实性肿块,肿瘤边界多可见包膜,部分可见钙化灶,瘤体包膜下血流多可呈现环状。而在子宫腺肌症中,超声下观察可见其肌层弥散性增厚,肌层回声不均匀,在局部可见低回声斑点状或条索状回声,肿瘤边界欠清,子宫轮廓变形,瘤体内及瘤体周边的血流信号稀疏且散乱无包膜血流。通过对二者形态学及血流学特征观察,可为其初步的鉴别提供依据。同时彩色多普勒可检测瘤体内的血流及瘤周血流,而腺肌症多为血流较差病变也是二者区分的重要依据。
三、彩超的优势与局限性在鉴别诊断中的体现
由于彩超检查不创伤、方便、廉价和实时动态等优点,适合进行初步筛查及定期常规随访等,检查结果较好地反映子宫大小及血供状态,但对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肌瘤的区别性判断相对局限。第一,子宫腺肌症常是弥漫性病变,易呈现不典型表现,同时也有与子宫肌瘤并存的情况,因此容易使影像表现错综复杂,单靠彩超检查难以作出正确的明确判断。第二,彩超检查分辨率相对较低,导致部分小的或比较深层的病变,因受设备分辨率限制而难以作出判断,对肥胖患者和子宫位置倒转等患者检查更加困难。第三,部分肌瘤表现回声不典型,容易被误认为是腺肌症。最后,彩超检查对诊断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者的水平以及设备的质量,各个人读片情况可能不同。所以彩超作为临床常用以及必要的辅助诊断方法,然而对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肌瘤难以通过彩超100%进行精准区分。
四、辅助检查与综合诊断策略及未来展望
为提高临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目前常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ing,MRI)、血清肿瘤标志物检验及病理学活检等。MRI由于其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成像而精确鉴别子宫腺肌症及肌瘤,特别能清晰地反映病变范围和深度,因此在临床用于疑难病例的鉴别诊断。血清癌抗原(CA125)等肿瘤标志物无特异性,但可结合临床及相关影像予以综合判断。确诊还须结合组织病理。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如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能提供病变的硬度及微循环血流等相关信息,将可能提高彩超的鉴别诊断准确性,而且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兴起将推动影像学判读客观化、标准化,从而减少人为因素误差,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而通过多学科、多技术手段进行诊断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及患者管理工作。
彩超是目前常用的妇科影像学辅助检查方法,对鉴别和区分子宫腺肌症与子宫肌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可利用彩超下子宫形态以及病灶边界、内部血流情况等来判断,但因分辨率低、病灶多样及检查者经验不足等问题,彩超不能全部代替分辨率更高的磁共振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在临床应用中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及多种影像检查等综合进行诊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