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升高=癌症?别被吓到!
随着医学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s)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许多人在体检或疾病筛查中,发现肿瘤标志物指标异常,第一反应往往是担心自己患上了癌症。实际上,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等同于癌症,这一点非常重要,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理性对待。本文将帮助大家全面、科学地理解这一话题。
一、肿瘤标志物是什么?
肿瘤标志物是指存在于血液、尿液、组织等体液中的一类物质,当一些肿瘤患者体内含量异常增高,多数为肿瘤细胞分泌的一些蛋白或代谢产物及机体对肿瘤应答产生的物质,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肿瘤指标,包括AFP、CEA、CA19-9、CA125及PSA等。
肿瘤标志物主要应用于辅助癌症诊断和评估疾病进展、监测疗效,复发早期检测,作为某一些癌种的筛查及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但不能独立作为确诊癌症的依据。
二、肿瘤标志物升高不等于癌症
对于很多患者来说,一旦发现自身存在“肿瘤标志物升高”就会马上想到恶性肿瘤,进入极度的恐慌状态。但是,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原因非常多,并非仅仅只有恶性肿瘤才会造成肿瘤标志物出现升高,很多良性疾病和一些生理状态下都会造成肿瘤标志物出现升高。
肿瘤标志物缺乏特异性。不少肿瘤标志物存在于不同癌症患者体内,同时,非肿瘤性疾病也会出现部分肿瘤标志物升高。如癌胚抗原(CEA)升高不仅存在于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胃癌等患者体内,还可能因吸烟、慢性肺炎、肝硬化、炎症性肠病等非恶性肿瘤性疾病增高;CA125升高不仅存在于卵巢癌患者体内,还可能存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感染、月经期体内。
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值不一定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有部分早期肿瘤病人肿瘤标志物正常,有部分良性肿瘤标志物升高显著,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结果、病理诊断结果综合分析。
三、肿瘤标志物升高的常见良性原因
慢性炎症及感染。炎症可促使机体产生很多蛋白质和细胞因子,从而影响肿瘤标志物。例如慢性肝炎、结核、胰腺炎、盆腔炎等都能导致相应肿瘤标志物升高。
良性肿瘤和囊肿。某些良性肿瘤或囊肿亦可产生肿瘤标志物,如肝血管瘤、卵巢囊肿等。
生理状态。怀孕期、月经期等生理变化也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比如甲胎蛋白(AFP)在妊娠期间明显升高。
肝肾功能异常。肝脏和肾脏是肿瘤标志物代谢和清除的重要器官,当其功能受损时,肿瘤标志物可能积累,导致血液中浓度增高。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或治疗措施也可能影响肿瘤标志物水平。
四、如何正确面对肿瘤标志物升高?
详细询问病史和临床表现,关注有无肿瘤相关症状表现,如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发热、乏力、局部肿块或疼痛等,询问有无既往疾病史、肿瘤家族史以及生活习惯等,以进行全面危险评估。
排查非肿瘤性疾病。综合肝肾功能、感染指标、影像学检查等查找影响肿瘤标志物升高的非肿瘤性疾病原因。如慢性肝炎、良性肿瘤、炎症反应、肾功能不全均可影响肿瘤标志物水平。
动态观察。对于一次检查轻度增高,隔数周或数月复检,观察标志物动态变化趋势,以便判断是否持续上升或波动,不必因一次性的波动导致忧虑。
多标志物联合检测。不同肿瘤标志物之间联合检查,能够增强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防止单一指标假阳性结果的发生,进而准确判定有无肿瘤的发生可能性。
根据医生医嘱进一步检查。必要时及时完善CT、MRI、超声、内镜或组织活检检查等,明确诊断,排除或明确诊断肿瘤,并得到及时的专业的治疗。
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可因发现肿瘤相关标志物而过度惶恐不安、过分的精神压抑,要积极地遵医嘱治疗,合理地休息和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身体运动,有利于提升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五、总结
肿瘤标志物在辅助诊断癌症和帮助癌症诊治的过程中也有很大的意义,但并不意味着肿瘤标志物升高即一定有癌症存在。许多良性疾病、某些生理状态也会出现肿瘤标志物的异常升高,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应理性看待,应该综合临床、影像学等全面检查的分析,才可能做出精准判断,不因误读或过分担心影响身心健康,才可能让疾病预防工作和治疗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