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冬季血压“飙升”?掌握这5招可平稳过冬

2025-07-25 09:45:25 凌云县逻楼镇东和卫生院 卢昱

  冬季的寒风不仅让人瑟瑟发抖,更让许多高血压患者陷入“血压飙升”的困境。为何冬季成为血压的“高发季”?又该如何科学应对?下面为您揭秘冬季血压升高的真相,并奉上实用控压指南。

  一、冬季血压为何“坐过山车”?

  血压的波动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冬季的“低温魔法”通过多重机制影响人体血压:

  1.血管收缩效应:寒冷刺激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体表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研究显示,气温每下降1℃,收缩压可能升高1mmHg。血管变窄后,心脏需更用力泵血以维持器官供血,血压随之上升。

  2.激素分泌紊乱:冬季日照时间缩短,人体分泌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增加,进一步加剧血管收缩和心率加快。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AS)活性增强,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

  3.生活方式改变:冬季人们倾向于减少户外活动、增加高盐高脂饮食摄入,且因衣物厚重、行动不便导致运动量下降。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体重增加、代谢减缓,间接推高血压。

  4.情绪波动风险:阴沉天气易引发抑郁、焦虑等情绪,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升高血压。

  二、5招科学控压,助您平稳过冬

  1.保暖:从头到脚“武装”到位

  重点部位防护:头部散热占人体总热量的40%,冬季外出需佩戴帽子、围巾;脚部保暖可穿加厚棉袜和防滑鞋,避免寒从脚起;颈部暴露易引发血管痉挛,建议佩戴围巾或高领衣物。

  室内温度管理:保持室温在18-22℃,避免温差过大。使用空调暖气时,配合加湿器防止空气干燥,减少呼吸道刺激。

  晨练时间调整:清晨气温最低,建议高血压患者将锻炼时间推迟至上午10点后或午后,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血管。

  2.运动:室内也能“动”出健康

  低强度有氧运动:选择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研究证实,规律运动可使收缩压有效降低。

  碎片化活动:利用家务劳动(如扫地、擦窗)或室内步行(每日累计6000步为宜)增加身体活动量,避免久坐。

  运动禁忌:避免突然用力或憋气动作(如举重、引体向上),以防血压骤升;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血液黏稠度增加。

  3.饮食:清淡低盐,巧用“控压食材”

  限盐策略: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警惕隐形盐(如酱油、味精、加工食品),可用柠檬汁、香草等天然调料替代部分盐分。

  高钾食物推荐:香蕉、土豆、菠菜、香菇等富含钾元素,可促进钠排泄,帮助稳定血压。例如,1根中等大小香蕉含钾约422毫克,满足成人每日需求量的12%。

  此外,也可采用药膳辅助。如玉米须茶,取干玉米须15克,沸水冲泡代茶饮,有利水消肿、辅助降压功效;芹菜粥,芹菜100克切碎,与大米50克同煮,每日早餐食用,可清火解毒、降压降脂。

  4.监测:家庭血压管理“三步曲”

  每日晨起后1小时内、服药前、排尿后测量血压;睡前再测一次,记录波动趋势。坐位测量时,背部靠椅、双脚平放、手臂与心脏同高,避免说话或移动。若收缩压持续≥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或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5.用药:遵医嘱调整,切勿“自作主张”

  药物调整原则:冬季血压波动大,部分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增加药物剂量或联合用药(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

  长效制剂优先:选择氨氯地平、缬沙坦等长效降压药,可24小时平稳控压,减少晨峰现象。

  避免突然停药:血压正常后擅自停药可能导致反跳性升高,甚至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三、特殊人群:冬季需加倍警惕

  1.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对温度变化更敏感,需加强夜间血压监测,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2.糖尿病患者:寒冷可能诱发血糖波动,需同步控制血糖和血压,预防并发症。

  3.慢性肾病患者:高血压是肾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冬季需严格限盐(每日≤3克),定期检查肾功能。

  总之,冬季控血压是个“长期任务”,我们要学会科学保暖、适度运动、合理饮食、规律监测和规范用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若血压波动剧烈或出现不适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切勿延误治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