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积极影响
心血管健康是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运动在维护心血管健康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一、运动对心脏和血管的益处
1.促进血液循环
运动时,我们的心率会加快,这使得心脏泵血量增加,血液流速也随之提升。这一变化有助于改善全身组织的供氧和代谢。长期规律运动能够维持血管弹性,就像让水管一直保持良好的柔韧性,延缓动脉硬化进程,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避免血管堵塞等问题。
2.降低血压
运动对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有着积极作用,能够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同时,运动还能促进一氧化氮分泌,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研究显示,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使收缩压降低5-8mmHg,这对于高血压前期和轻度高血压患者效果十分显著,有助于他们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轻心脏和血管的压力。
3.改善血脂水平
有氧运动在改善血脂方面表现出色。它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这种胆固醇就像是血管中的“清洁工”,能够加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代谢,降低甘油三酯浓度。血脂谱的这种改变,有效减少了血管壁脂质沉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避免血管变窄变硬,保证血液的顺畅流通。
4.增强心脏功能
规律运动能够使心肌纤维增粗,就像给心脏的肌肉“增肌”一样。这样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静息心率降低。长期锻炼者的心脏工作效率提升,心肌耗氧量减少,而且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增强。这意味着心脏在面临一些不良情况时,更有“抵抗力”,能更好地维持正常的功能。
5.控制体重
运动可以消耗多余热量,配合饮食管理就能维持健康体重。体重指数(BMI)每降低1kg/m2,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应下降10%-12%,同时减轻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二、适合心血管病患者的运动方式
1.慢步行
适量的慢步行能够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减轻心脏负担。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步行时间和速度。初始阶段,每天可以行走10-15分钟,随着体力增强逐渐增加时间和速度。在慢步行时要注意呼吸深而缓慢,避免过度劳累。
2.有氧运动
像骑行、游泳、跳舞等有氧运动,对提高心血管健康和全身耐力很有帮助。这些锻炼方式有助于增强心肌,提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能力。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每周进行3-4次,每次30-45分钟的有氧运动。不过要注意开始时从较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3.抗阻力训练
这种训练是通过使用哑铃、弹力带或者体重进行力量训练。它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应从较轻的负荷开始,逐渐增加负荷,每周两次,每次20-30分钟。
4.瑜伽和太极
瑜伽和太极是温和的锻炼方式,它们注重呼吸、调节和平衡,可帮助患者恢复身体的自然节律,减轻焦虑和抑郁症。患者可以每周进行2-3次,每次30-60分钟。
三、运动注意事项
1.从小量活动开始
患者开始可在家人或医护人员陪同和监护下做些室内活动,能耐受后再移至室外,漫步距离逐渐递增,适当做些四肢及关节活动,活动时间不宜过长。
2.运动时间的选择
一般每天参加运动两次,宜在饭后2-3小时或饭前1小时进行。天气炎热时选在早晨或晚间,冬天在有太阳时进行,总之要在不太寒冷或不太热的温度下运动。
3.勿做爆发性的运动或活动
像突然跳跃、转体、提重物等爆发性动作不要做,以免给心脏和血管带来突然的压力。
4.运动或活动时对症状的监测
运动中若出现过度疲劳、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头痛、恶心、面色苍白等症状,表示心脏无法承受此运动量,应立即停止,充分休息,观察症状是否缓解,若不能缓解则应进行治疗。
5.运动后的观察
适量运动后病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夜间睡眠好,无其他不适症状,说明运动量适度。若出现不适症状或睡眠差,表示运动量大,要减少或调整。
通过合理的运动,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逐步改善自身的心血管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