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遇上尿路感染?别慌,这样护理很安心
“医生,我刚怀孕3个月,最近总想上厕所,尿的时候还火辣辣地疼。”诊室里,28岁的王女士满脸焦虑。孕期尿路感染就像一颗“隐形炸弹”,准妈妈的生理变化让尿道成了细菌易攻难守的“薄弱环节”——子宫增大压迫膀胱,尿液排出不畅;孕激素升高使输尿管蠕动减慢,细菌容易滞留。作为泌尿外科医生,想把孕期尿路感染的护理要点拆解清楚,帮准妈妈们科学应对。
一、别忽视“不起眼”的信号
孕期尿路感染的症状常常“藏得很深”。典型的尿频、尿急、尿痛容易被察觉,但约30%的孕妇可能只有“无症状菌尿”——尿常规显示有细菌,但自己没感觉。这种“沉默的感染”更危险,可能悄悄扩散到肾脏,引发肾盂肾炎(表现为高烧、腰痛),增加早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风险。
孕20周的张女士,产检时尿常规发现白细胞升高,她觉得“没不舒服就不用治”,结果3周后突发高烧39℃,诊断为肾盂肾炎,不得不住院治疗。因此,孕期每次产检都要查尿常规,尤其孕中期(13-27周)是尿路感染高发期,建议每月加查一次。若出现以下情况,24小时内必须就医:
排尿时刺痛、烧灼感;
尿液浑浊、有异味,或肉眼可见血尿;
腰背部酸痛伴发热(哪怕体温37.5℃也要警惕)。
二、选对药物:既要杀菌,又要护胎
很多准妈妈担心“吃药会伤宝宝”,其实拖延治疗的危害远大于药物影响。目前有三类经过严格验证的安全药物:
青霉素类是“首选梯队”: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在孕期用药安全等级中属于B级(动物实验未发现危害,人类研究有限但无风险证据)。比如阿莫西林,每次0.5g,每天3次,疗程7天,对胎儿的影响微乎其微。有位孕12周的患者,用此药治疗后,感染控制良好,宝宝出生时各项指标正常。
头孢类作为“可靠备选”: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B级药物,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尿路感染常见致病菌)效果好。需要注意的是,用药前要确认无青霉素过敏史,有位妈妈因隐瞒过敏史引发皮疹,虽未影响胎儿,但增加了治疗难度。
呋喃妥因适合“下尿路感染”:孕期前12周和后4周需谨慎使用,中期使用相对安全。它在尿液中浓度高,对膀胱感染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疗程需控制在7天内。
绝对不能碰的药物包括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可能影响胎儿骨骼发育)、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会导致胎儿牙齿着色)。有位孕妇自行服用左氧氟沙星3天,虽未发现胎儿异常,但整个孕期都处于焦虑中,实在得不偿失。
三、居家护理:从“细节”筑牢防线
药物治疗的同时,这些护理措施能帮身体“加速康复”:
喝水要“少量多次”:每天喝1500-2000ml温水(约8杯),让尿量保持在1500ml以上,通过排尿冲洗尿道。不要用果汁、奶茶代替,含糖饮料会促进细菌繁殖。有位妈妈坚持每小时喝100ml水,配合药物治疗,症状3天就明显缓解。
排尿习惯别“将就”:有尿意时及时排出,不要憋尿(膀胱过度充盈会降低抵抗力);每次上完厕所,用温水清洗外阴,擦拭时从阴道口向肛门方向(避免肛门细菌污染尿道)。穿棉质透气的内裤,每天更换,洗后阳光下晒干(紫外线能杀菌)。
饮食上“加点料”:每天吃100g蔓越莓(新鲜或无糖蔓越莓干),其含有的A型原花青素能阻止细菌黏附在尿道壁上;喝无糖酸奶(含活性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肠道细菌逆行感染尿道的机会。
四、产检时多做“这一步”
尿路感染治愈后,别以为万事大吉。建议治疗结束1周后复查尿常规和尿培养,确认细菌已被彻底清除。孕晚期(28周后)若曾有尿路感染史,每次产检时主动要求查尿常规,因为复发率高达20%。
孕32周的李女士,半年前得过尿路感染,复查时发现再次感染,及时用药后避免了病情加重。对于反复感染者(孕期感染2次以上),医生可能会在孕晚期预防性使用小剂量抗生素,这是经过验证的安全措施,能降低早产风险。
孕期尿路感染并不可怕,关键是“早发现、选对药、细护理”。记住,及时就医不是小题大做,规范治疗才是对宝宝和自己负责。就像王女士治愈后说的:“原来只要按医生说的做,既能控制感染,又能安心养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