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为何是泌尿结石高发期?做好这几点可有效预防
进入夏季,医院泌尿外科急诊室里,因突发腰腹剧痛、血尿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临床数据显示,夏季泌尿结石的发病率较春秋季高出40%,其中20-50岁人群占比超60%。明明注重卫生,为何结石偏爱在夏天找上门?掌握高发原因和预防方法,才能让泌尿系统安稳度夏。
一、夏季结石高发的“四重推手”
泌尿结石的形成,本质是尿液中晶体物质(如钙、草酸、尿酸)浓度过高,超过溶解度后沉积形成结石。夏季的特殊环境,恰好为这一过程创造了“便利条件”。
第一重:脱水导致尿液浓缩
夏季气温高,人体日均出汗量可达1-2升(高温作业时甚至超3升),若饮水量不足,肾脏滤过的尿液会大幅减少。尿液浓缩后,钙、草酸等晶体物质浓度升高,就像一杯过饱和的盐水,更容易析出结晶并逐渐聚集成结石。夜间睡眠时,人体8-10小时不进水,尿液浓缩更明显,这也是夏季凌晨结石绞痛高发的原因。
第二重:饮食结构暗藏风险
夏季饮食的两大特点,都可能助长结石形成。一是偏爱烧烤、火锅、啤酒等“重口味”,这类食物富含嘌呤(如动物内脏、海鲜、酒精),进入人体后会代谢为尿酸,尿酸过高不仅诱发痛风,还会促使尿酸结石形成。二是大量食用当季高草酸食物,如苋菜、空心菜、草莓、芒果等,过量摄入会让尿液中草酸浓度飙升,与钙结合形成最常见的草酸钙结石。
第三重:代谢紊乱雪上加霜
夏季光照时间长,人体维生素D合成增加,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导致尿液中钙含量升高。同时,高温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影响肾脏对钙、尿酸的排泄功能,进一步增加结石风险。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夏季血压、血糖波动可能加重肾脏代谢负担,使结石发病率比普通人高2-3倍。
第四重:活动减少延缓排石
天热时人们更爱待在空调房,户外活动减少。久坐会导致输尿管蠕动减慢,不仅不利于微小结石随尿液排出,还可能让结石在尿路中“定居”并逐渐增大。研究发现,每天久坐超8小时的人,结石风险比经常运动者高50%。
二、科学预防的“六大黄金法则”
夏季预防泌尿结石,需从减少晶体沉积、促进结石排出两方面入手,做好以下六点能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1.喝水要“量够质优”
每日饮水量需达到2000-3000毫升(约10杯),出汗多或运动后要额外增加500-1000毫升。推荐喝白开水、淡茶水或柠檬水(柠檬中的枸橼酸能抑制结石形成),避免用奶茶、碳酸饮料代替。喝水要少量多次,不要等到口渴才喝,睡前1小时喝100-200毫升温水,可减少夜间尿液浓缩。
2.饮食要“扬长避短”
少吃高草酸食物:苋菜、菠菜、巧克力等食用前先焯水,可去除50%以上草酸;控制高嘌呤摄入:每周吃动物内脏不超过1次,啤酒与海鲜、烧烤不同时吃;增加“护肾食物”:多吃柑橘、猕猴桃(富含枸橼酸)、冬瓜(利尿)、燕麦(膳食纤维)等,帮助抑制结石形成。
3.运动要“精准有效”
每天保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推荐跳绳(每分钟100次以上,促进结石震动排出)、慢跑、爬楼梯等。久坐族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做弯腰、侧腰动作,帮助输尿管蠕动。但已确诊结石的患者,运动前需咨询医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结石嵌顿。
4.排尿要“及时不憋”
憋尿会让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晶体更易沉积,还可能诱发尿路感染(感染会促进结石形成)。夏季即使在空调房感觉不到尿意,也建议每2-3小时主动排尿一次,保持尿路通畅。
5.基础病要“严格管控”
高血压患者需控制盐分摄入(每日不超5克),避免高盐饮食导致尿液中钙排泄增加;糖尿病患者要稳定血糖,防止血糖过高影响肾脏代谢;高尿酸血症患者需遵医嘱服用降尿酸药,将尿酸控制在360μmol/L以下。
6.高危人群要“主动筛查”
曾患结石、有家族史、长期服用补钙或利尿剂药物者,建议每年做一次泌尿系统B超和尿常规检查,及时发现直径小于0.5厘米的“萌芽结石”。若出现腰腹隐痛、排尿时尿道刺痛、尿液浑浊或带血,需立即就医。
泌尿结石虽常见,但夏季高发并非无法避免。只要抓住“多喝水、巧饮食、勤运动”的核心,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即使不幸患病,也不必焦虑,目前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等技术已十分成熟,多数患者可微创治疗康复。记住,夏季护好泌尿健康,才能安心享受炎炎夏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