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ICU患者不能说话怎么办?护士教你看懂他们的“无声需求”

2025-08-11 09:17:20 平南县人民医院 陈凤英

  在ICU,超过80%的患者因气管插管、镇静治疗或意识障碍无法正常说话。这些“沉默的患者”如何表达需求?护士们早已练就一套“读心术”,从细微的动作、表情和生命体征变化中,破译那些藏在沉默背后的诉求。

  一、身体语言:最直接的“求救信号”

  “肢体动作是患者最容易发出的信号,关键在于区分‘无意识躁动’和‘有目的表达’。”有着10年ICU护理经验的李护士长说。常见的肢体信号往往有规律可循:

  缓慢摇头或扭头避开,可能是拒绝吸痰、擦身等操作;

  手指指向某部位(如胸口、腹部),多提示该位置疼痛或不适;

  持续攥拳或试图扯拽管路,可能是躁动或有强烈需求未被满足;

  清醒患者反复眨眼或注视某件物品(如水杯、呼叫铃),通常是在发出明确诉求。

  对使用镇静药物的患者,护士会更关注“微表情”:眉头紧锁可能是疼痛,嘴角下撇常提示焦虑,而频繁吞咽动作往往意味着口渴或痰液积聚。

  二、监护仪上的“情绪曲线”

  “监护仪不只是看数值,更是患者的‘情绪记录仪’。”护士小陈展示着屏幕上的波形,“你看,这位患者平时心率很稳,但每次家属通过探视窗看他时,心率就会上升5-10次/分,血氧波动却很小,这说明他能感知到亲人,可能想互动。”

  生命体征的突然变化,常与潜在需求相关:

  心率骤升、血压升高但血氧正常,可能是疼痛、焦虑或尿潴留;

  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机对抗明显,往往提示憋气、管路不适或想咳痰;

  血氧短暂下降伴随烦躁,需排查是否痰液堵塞或体位不当;

  体温正常但皮肤湿冷、出汗,可能是环境不适或情绪紧张。

  一次,护士发现某位术后患者的血压反复波动,排除了出血和药物因素后,尝试松开约束带——血压竟立刻平稳了,“原来他只是想活动手脚,却被误解为躁动。”

  三、那些“量身定制”的沟通工具

  在ICU病房的墙上,挂着各种颜色的沟通板:红色代表“紧急需求”(疼痛、呼吸困难),蓝色是“日常需求”(喝水、翻身),绿色则是“情感需求”(想家人、听音乐)。这些工具是护士们根据患者情况“私人定制”的。

  基础沟通板:用图片或简笔画标注“饿/渴”“冷/热”“想排便”等常见需求,适合清醒但无法书写的患者;

  手势密码:约定“1次眨眼=是,2次=否”“捏护士手1下=需要帮助”,适用于四肢活动受限者;

  书写工具:给能活动手指的患者准备磁性画板、手写板,甚至用绑带固定笔在手上;

  语音转化器:对气管切开但意识清楚的患者,可借助简易喉罩或语音合成器辅助发声。

  护士们还会收集患者的“个性化偏好”:张大爷听到京剧就会安静,李阿姨喜欢被握住左手……这些细节被记在床头卡上,成为沟通的“密钥”。

  四、沉默背后的“人文关怀”

  “沟通的最高境界,是让患者知道‘我懂你’。”护士长李姐说。她曾为一位无法说话的老奶奶画了一本“护理日记”,每天用图画记录“今天给你擦了身”“医生说明天可以试着坐起来”,老奶奶每次看都会流泪,却不再烦躁。

  ICU的“无声沟通”,藏在这些细节里:

  操作前轻声说明“现在要给你吸痰,可能有点痒”,让患者有预期;

  给昏迷患者擦身时,边操作边描述“水温刚好,不会冷”;

  家属探视后,告诉患者“你儿子说明天再来看你”;

  播放患者熟悉的音乐、电台节目,维持外界连接。

  最动人的是护士们的“主动猜测”:每2小时翻身时问一句“这样舒服吗”,喂水时观察吞咽反应,甚至在患者安静时也会说“今天天气很好,等你好了就能看到了”。这些看似自言自语的话,实则是在告诉患者:你没有被遗忘,你的需求有人在意。

  五、写在最后

  当生命陷入沉默,ICU的护士们用专业和耐心搭建起沟通的桥梁。那些监护仪上的波形、细微的动作、定制的工具,本质上都是对“人”的尊重——即使失去语言能力,患者依然有表达需求的权利,有被理解的渴望。正如一位护士在日记里写的:“我们读的不是信号,是生命。每一次成功的‘破译’,都是在说:别怕,我在这里听你说。”这或许就是ICU里最温暖的“无声对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