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护理攻略: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后这样做恢复更快更稳
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如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术或融合术)能快速缓解神经压迫引起的剧烈疼痛,但术后恢复并非“一劳永逸”。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患者因护理不当出现恢复缓慢、疼痛反复甚至二次损伤。掌握科学的术后护理要点,是让手术效果最大化、恢复更稳的关键。
一、术后早期:稳住伤口,警惕“隐形危险”
术后1-2周是伤口愈合和水肿消退的关键期,护理核心是“减少刺激、预防感染”。
伤口护理要“细” 术后伤口通常覆盖无菌敷料,需保持干燥清洁,未拆线前避免沾水(包括洗澡、出汗浸湿)。若敷料不慎污染,应及时用无菌纱布更换,切勿自行涂抹酒精或碘伏(可能刺激组织)。拆线后1-2天,伤口结痂未脱落前仍需保护,避免摩擦导致结痂脱落、二次出血。
需警惕的异常信号:伤口红肿范围超过2厘米、渗液持续不止或出现脓性分泌物,伴随体温超过38.5℃,可能是感染征兆,需立即就医。
体位管理要“稳” 术后48小时内建议平卧为主,可在腰下垫一个薄软枕(厚度约3-5厘米),维持腰椎自然生理曲度,减轻椎间盘压力。翻身时需掌握“轴式翻身法”:双手抱住对侧膝盖,身体像“木板”一样整体翻转,避免腰部扭转(扭转可能导致缝合处张力增加,影响愈合)。
术后1周内尽量减少坐起时间,如需坐起,应先在床边半坐30秒,无头晕不适再缓慢站起,避免突然体位变化引发体位性低血压。
二、中期康复:从“不动”到“微动”,避开三个雷区
术后2周至3个月是功能恢复的黄金期,此时需在保护腰椎的前提下逐步恢复活动,但不少患者容易陷入“过度静养”或“急于锻炼”的误区。
误区1:长期卧床不敢动 很多患者认为“术后要躺够3个月”,实则不然。术后1周左右,在医生评估允许后(如无明显疼痛、渗液),可开始每天1-2次的床边站立练习,每次1-2分钟,逐渐增加到5分钟。长期卧床会导致肌肉萎缩、血液循环减慢,反而延缓恢复。
误区2:过早弯腰或负重 术后3个月内,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尚未完全修复,弯腰(尤其是90°弯腰)、提重物(超过5公斤)会增加椎间盘压力,可能导致突出复发。日常捡东西时,应保持腰部挺直,蹲下用双腿发力;穿脱裤子时可坐在床边完成,避免弯腰动作。
误区3:盲目跟风“网红锻炼法” 术后康复锻炼需“循序渐进、个体化”。术后2-4周,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核心肌群训练,如“仰卧抬腿”(双腿交替抬离床面10-15厘米,每次10次)、“臀桥”(仰卧屈膝,臀部抬离床面至肩、髋、膝成一条直线,保持3秒,每次15次)。不建议过早尝试平板支撑、小燕飞等对腰部负荷较大的动作,以免加重损伤。
三、长期养护:重建“护腰习惯”,降低复发风险
术后3个月后,腰椎稳定性逐渐恢复,但仍需长期注意生活细节,才能避免复发(临床数据显示,术后1年内复发率约15%,多与不良习惯相关)。
坐姿与站姿:时刻“挺腰” 久坐(如办公、开车)时,腰部需有支撑——可在椅背上垫一个腰枕(厚度以保持腰部前凸为宜),每30-40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做简单的腰部后伸动作(双手叉腰,缓慢向后伸展,每次3-5秒)。站立时避免长时间“塌腰”,可有意识地收紧腹部和臀部,维持腰椎自然曲线。
选择合适的床与鞋 术后建议睡中等硬度的床垫(仰卧时能贴合腰部曲线,侧卧时不会让腰部过度侧弯),避免过硬的硬板床(可能导致腰部肌肉紧张)或过软的床垫(易使腰椎塌陷)。穿鞋以平底、有支撑性的鞋为宜,避免长期穿高跟鞋(会改变腰椎受力方向,增加椎间盘压力)。
定期复查与“应急处理”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定期复查,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腰椎MRI)和医生评估,调整康复计划。若出现突然的腰部剧痛、下肢麻木无力或大小便失禁,可能是椎间盘再次突出压迫神经,需立即就医,切勿自行按摩或热敷(可能加重水肿)。
腰椎间盘突出手术的成功,一半靠手术,一半靠护理。从术后早期的精细护理,到中期的科学康复,再到长期的习惯养成,每一步都需要耐心与坚持。记住:真正的“护腰”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击,而是融入日常的细致与谨慎。遵循医生指导,避开护理误区,才能让腰椎在术后“重获新生”,回归稳定舒适的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