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术前家长该怎么帮孩子做准备?
孩子要做手术,家长往往比自己生病还紧张。手术对儿童来说不仅是身体上的考验,更可能因陌生环境、疼痛恐惧产生心理应激。作为每天陪伴患儿术前准备的护士,想给家长们一些具体建议,帮孩子平稳度过术前阶段。
一、根据年龄说清“手术”,别用谎言掩盖
很多家长觉得“骗孩子”能减少哭闹,比如说明天去医院“打个针就好”,但这种方式会让孩子术后更难信任医护人员。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理解能力不同,沟通方式也需调整:
3-6岁幼儿:用绘本、玩偶演示手术流程,比如“医生会给你盖一个会吹气的小被子,闻起来香香的,睡醒后手上的小包包(病灶)就不见了”。避免说“开刀”“打针”等刺激性词汇,可用“小检查”“睡一觉”代替。
7-12岁学龄儿童:用简单的医学术语解释,比如“手术时会用一种让你睡着的药,醒来后伤口可能有点疼,但护士阿姨会用魔法贴(镇痛泵)帮你减轻”。允许孩子提问,比如“会不会留疤”“妈妈能不能陪我”,诚实回答并强调“医生会保护你”。
无论哪个年龄段,都要反复告诉孩子:“手术是为了让你不疼/能跑跳,爸爸妈妈会一直在外面等你,术后一醒来就能看到我们。”
二、术前禁食禁水:按时间执行,别偷偷喂
“孩子饿了一整天,偷偷喂点牛奶没事吧?”这是术前最常见的误区。麻醉时胃里有食物,可能引发呕吐、误吸,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家长需严格遵守护士告知的禁食时间:
清饮料(白开水、果汁不含果肉):术前2小时禁饮。
母乳:术前4小时禁食。
配方奶、牛奶:术前6小时禁食。
固体食物(米饭、面条、肉类):术前8小时禁食。
如果孩子哭闹要吃东西,可用玩具转移注意力,或用棉签蘸水湿润嘴唇。记住:“晚几分钟手术没关系,但冒险进食可能让手术取消或增加风险。”
三、物品准备:少而精,带上“安全感”
住院时不必带太多行李,以下几样是关键:
贴身衣物:准备宽松的纯棉衣裤,术后穿脱方便,避免摩擦伤口。
安抚物品:孩子平时依赖的玩偶、毯子、绘本,熟悉的物品能在陌生环境中提供安全感。
证件与资料:户口本、医保卡、术前检查单(血常规、心电图等)按护士要求整理好,放在显眼处。
特别提醒:术前要帮孩子取下所有饰品,包括发卡、手链、脚链,甚至有些孩子戴的“长命锁”,金属物品可能影响手术设备,也可能在术中造成意外划伤。
四、家长调整心态:你的冷静是孩子的“定心丸”
曾见过一位妈妈在术前准备室抱着孩子哭,结果孩子原本平静的情绪瞬间崩溃。家长的焦虑会直接传递给孩子,建议术前做好这几点:
提前熟悉环境:术前一天带孩子参观病房、手术室门口(如果允许),告诉孩子“这里的护士阿姨会给你讲故事,手术室的灯像小星星一样”。
避免过度承诺:别说“手术后一点都不疼”,可以说“可能会有点疼,但我们会一起想办法让它变轻”。过度承诺会让孩子术后觉得“被骗了”,反而更抗拒治疗。
给自己“缓冲时间”:手术当天提前1小时到医院,整理好物品,深呼吸几次,和家人互相打气。进手术室前抱一抱孩子,笑着说“等你出来我们去买草莓蛋糕”,而不是反复叮嘱“别害怕”——这句话其实在暗示“手术很可怕”。
五、特殊情况:这些细节要提前告知护士
如果孩子有以下情况,一定要在术前告知医护人员,避免意外:
过敏史:对药物(比如青霉素)、食物(芒果、海鲜)或胶布过敏,哪怕是轻微皮疹也要说。
特殊习惯:比如孩子有哮喘,需要随身携带吸入器;或者有癫痫病史,近期发作情况等。
睡眠问题:如果孩子平时入睡困难,可提前告诉护士,术前可能会用镇静药物帮助孩子平稳进入手术室,减少哭闹挣扎。
手术对孩子是挑战,对家长更是考验。但请相信,术前每一项准备都是在为安全“铺路”。护士会全程陪伴孩子从病房到手术室,术后也会第一时间把孩子送回你身边。你要做的,就是用冷静和信任告诉孩子:“我们一起加油,手术后你会更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