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的中医护理指南科普
天气一转凉,不少孩子就开始咳嗽、发烧,医院儿科也排起了长队。小儿肺炎作为常见的儿童呼吸道疾病,很多家长都经历过半夜抱着孩子挂急诊的焦心时刻。其实除了配合医生治疗,在家护理同样关键,比如一碗对症的粥、一次简单的穴位按摩,都可能让孩子咳嗽轻一点、睡觉踏实些。
一、中医视角下的肺炎本质:祛邪与扶正并重
中医将小儿肺炎归为“肺炎喘嗽”范畴,核心病因是外感风邪(如风寒、风热)侵袭肺脏,导致肺气壅塞、宣发肃降失常。疾病初期以“邪实”为主,表现为剧烈咳嗽、痰鸣、呼吸急促;恢复期则转为“正虚”,孩子可能表现为乏力、多汗、食欲不振。因此,中医护理需分阶段调整策略,急性期以宣肺化痰、清热解表为主,恢复期则注重健脾益气、固护肺卫。
二、家庭护理的实用方法与细节
1.饮食调理:肺炎患儿脾胃功能较弱,饮食需遵循“清淡、温热、易消化”原则。急性期若伴有发热,推荐米汤、百合粥、梨藕汁等流质食物,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润肺化痰。恢复期可逐渐加入山药红枣粥、莲子羹等健脾益气的食材。需注意避免甜食(如糖果、糕点)加重痰湿,油腻煎炸食物(如炸鸡、薯条)阻碍脾胃运化,以及寒凉食物(如冷饮、西瓜)损伤阳气。
2.环境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对呼吸健康至关重要,特别是家中有咳嗽的孩子时。每天务必开窗通风两次,每次持续约15分钟,能有效降低室内病菌和污染物浓度。但通风时需注意避让孩子,别让风直吹他们,以免着凉或引发不适。家里若有吸烟者,必须严格在阳台吸烟并关好门,防止烟雾飘入室内伤害孩子。此外,要格外留意并减少孩子接触灰尘、香水、发胶、空气清新剂,甚至强烈的烹饪油烟,这些刺激性气味和颗粒物极易诱发或加重咳嗽。
3.穴位按摩:用拇指轻柔按压胸骨上窝中央的“天突穴”1-2分钟,帮助缓解咳嗽和痰阻;掌心搓热后轻揉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肺俞穴”3分钟,宣肺止咳;按压膝盖外侧凹陷下3寸的“足三里”,增强脾胃功能。若孩子因咳嗽难以入睡,可垫高上半身呈30°斜躺姿势,减少痰液刺激,同时通过轻声安抚、播放舒缓音乐分散其注意力,避免剧烈哭闹耗气伤阴。
三、恢复期调理与日常预防
肺炎康复后1-2个月内,孩子体质仍处于“肺脾气虚”状态,稍受风寒便可能反复感冒。此时需注重适度运动与药膳调理的结合。天气晴朗时可进行散步、踢毽子等户外活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以微微出汗为度,运动后饮用温热的蜂蜜柠檬水补充津液。饮食上推荐黄芪炖鸡汤(黄芪10克、鸡肉100克,文火慢炖)益气固表,或银耳百合羹(银耳半朵、百合10克、枸杞5粒)滋阴润肺,尤其适合夜间干咳的孩子。日常预防需从衣食住行全方位入手。根据气温增减衣物,重点保护颈部和腹部;秋季多吃梨、银耳等白色食物润肺,冬季适量食用生姜、羊肉等温性食材;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减少尘螨滋生;流感高发期减少前往密闭公共场所,外出佩戴口罩。
四、常见误区与特别提醒
部分家长认为“发烧要捂汗”,但中医强调“汗出热退”需适度,过度捂汗可能导致脱水或高热惊厥。正确做法是保持孩子手脚温暖,躯干适当散热,体温超过38.5℃时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另一些家长急于用止咳药压制咳嗽,反而可能导致痰液滞留。若痰多黏稠,可用空心掌从下往上轻拍背部助痰排出,并配合饮用陈皮水稀释痰液。需特别注意的是,中医护理讲究辨证施护。例如,舌苔白厚者多为寒湿体质,需减少水果摄入;舌红苔黄者属内热,可适量饮用菊花茶。若孩子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精神萎靡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不可仅依赖家庭护理。
孩子生病时,家长最怕手忙脚乱。其实肺炎护理没有太多高深技巧,重点就是做好三件事:保持呼吸道湿润、帮助排痰、让孩子吃得下睡得着。遇到孩子咳得厉害,别急着喂止咳药,试试把浴室放满热水蒸气,抱着孩子在里面待10分钟,往往比吃药管用。当然,如果孩子呼吸时锁骨或肋骨明显凹陷,或者高烧三天不退,一定要第一时间去医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