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前必看!临产征兆、产程阶段与产房配合的实用指南
生孩子是人生中最特别的经历之一,但很多准妈妈对分娩过程既期待又害怕。今天我们来聊聊临产时的信号、分娩的三个阶段,以及在产房里如何配合医生和护士,让整个过程更顺利。
一、临产征兆:身体发出的“卸货”信号
当宝宝准备好来到这个世界时,妈妈的身体会悄悄发出一些信号,抓住这些信号就能及时“发车”去医院。
(一)见红
1.表现:阴道流出少量带血丝的黏液,颜色可能是粉色、褐色或暗红色。
2.应对:如果只是少量见红,可以在家观察,等待规律宫缩;但如果出血量大、颜色鲜红,像来月经一样,要立刻去医院,可能是胎盘出了问题。
(二)破水
1.表现:突然感觉下体有大量透明或淡黄色液体流出,不受控制,可能像尿裤子一样。
2.应对:
(1)如果是头位(宝宝头朝下)且已经入盆,可以正常去医院,但路上尽量少走动。
(2)如果头位未入盆或宝宝是臀位、横位,要立即躺下,垫高臀部,避免羊水流光导致宝宝缺氧。
(3)注意:破水后千万不要洗澡或灌肠,保持外阴清洁,尽快就医。
(三)宫缩
1.表现:肚子发紧、疼痛,一开始可能不规律(比如10多分钟一次),逐渐变得有规律(5-6分钟一次,每次持续30秒以上),疼痛也越来越强烈。
2.应对:
(1)初产妇:宫缩变得规律(10分钟内有3次)时可以去医院;
(2)经产妇(生过孩子的妈妈):宫缩间隔时间更短(比如5-6分钟一次)就要赶紧出发,因为经产妇产程通常更快。
(四)其他信号
1.胎儿下降感:宝宝的头入盆后,妈妈会感觉肚子往下坠,呼吸变轻松,但尿频、便秘可能加重。
2.阴道分泌物增多:临产前几天,阴道可能流出更多透明或白色黏液,这是宫颈软化的表现。
3.胎动减少:宝宝入盆后活动空间变小,胎动可能比之前少,但每天至少要感觉到10次胎动,如果突然胎动消失要立刻就医。
二、产程阶段:从宫缩到胎盘娩出的“闯关”过程
分娩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疼痛程度和需要做的事情都不一样,提前了解能减少慌乱。
(一)第一产程:宫颈扩张期(“开指”阶段)
1.时间:初产妇约11-12小时,经产妇约6-8小时。
2.表现:宫缩从弱到强,间隔时间从 10分钟缩短到2-3分钟。宫颈口逐渐打开,从0指开到10指(全开)。
3.妈妈该做什么:
(1)保存体力:宫缩间隙尽量休息,吃点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多喝水。
(2)缓解疼痛:
①散步或坐分娩球:帮助宝宝入盆,加快产程;②按摩腰骶部:准爸爸可以帮忙揉一揉,减轻酸痛;③呼吸法:宫缩时用鼻子深吸气,嘴巴慢慢呼气,像吹蜡烛一样,帮助放松肌肉。④注意:不要大喊大叫,以免消耗体力,还可能导致宝宝缺氧。
(二)第二产程:胎儿娩出期(“用力”阶段)
1.时间:初产妇约1-2小时,经产妇可能几分钟到1小时。
2.表现:
(1)宫颈口全开,有强烈的便意,想用力把宝宝推出来。
(2)医生会指导产妇调整姿势(如半躺、侧卧),准备接生。
3.妈妈该做什么:
(1)正确用力:宫缩来临时深吸一口气,然后像拉大便一样向下用力,同时双手抓住产床两侧,保持臀部不动;宫缩结束后立刻放松,保存体力。
(2)配合医生:
①当宝宝头快出来时,医生会让产妇“哈气”(短促呼吸),避免用力过猛撕裂会阴;②需要侧切时,不要抗拒,侧切比自然撕裂更容易恢复。③注意:如果用力方法不对,医生可能会用产钳或胎头吸引器辅助,不用害怕,这是为了宝宝安全。
(三)第三产程:胎盘娩出期
1.时间:约5-15分钟,不超过30分钟。
2.表现:宝宝出生后,子宫继续收缩,胎盘会自然娩出。
3.妈妈该做什么:
(1)胎盘娩出后,医生会检查胎盘是否完整,必要时可能需要清宫。
(2)配合医生缝合侧切或撕裂伤口,过程中可能会打局部麻醉,不会太疼。
(四)产后观察期(第四产程)
1.时间:分娩后2小时。
2.表现:妈妈需要留在产房观察,医生会检查子宫收缩情况、出血量,以及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3.妈妈该做什么:
(1)让宝宝趴在胸前进行“皮肤接触”,促进母乳喂养和子宫收缩。
(2)如果有尿意,尽量排尿,避免膀胱压迫子宫导致出血。
三、总结
分娩前需关注见红、破水、规律宫缩等临产信号,及时就医。产程分三阶段:第一产程保存体力、缓解疼痛;第二产程正确用力、配合医生;第三产程娩出胎盘并观察产后情况。产房配合需掌握呼吸技巧和正确用力方法,保持冷静。祝所有准妈妈都能顺利分娩,和宝宝平安见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