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后黄金康复期:家属必知的“居家护理五件事”
心梗,即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当患者度过心梗的急性期后,便进入了黄金康复期。这个时期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家属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良好的居家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一、居家护理5件事
1.饮食管理
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初期需严格禁食直至胸痛完全缓解,通常建议在发病后4-12小时内开始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预防胃扩张并减轻消化系统负担。随着病情稳定,饮食应逐步过渡为低脂、低胆固醇的清淡饮食,并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加重心脏负荷。在日常饮食中,患者应注重摄入优质蛋白质如豆类、蛋类和鱼虾,适量食用核桃、杏仁等坚果类食物,增加燕麦、糙米等全谷物食品的摄入,同时保证充足的蔬菜水果如菠菜、芹菜和苹果的摄取,并优先选择低脂乳制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必须严格避免动物内脏、肥肉、奶油等高脂食物,限制腌制食品、罐头等高盐食物,减少糖果、蛋糕等高糖食品的摄入,同时忌食辣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此外,戒烟限酒是心肌梗死患者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吸烟会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而酒精摄入需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2.运动康复
在出院后的早期,第1个月的活动量应维持在出院前的水平(进行腹式呼吸,开展关节的被动与主动运动,根据病情可在病室内行走、到室外走廊散步),第2个月后活动量逐渐增加,像室外散步、做保健操、打太极拳、快慢走等都是可以的。不管进行何种活动,都要以不出现心慌、气短、心前区疼痛、憋闷且心率每分钟小于120次为原则,其中最佳的方式是快慢结合步行,每次10-15分钟,每周3-4次。到了后期恢复期,一般从出院后6-12周开始,持续3-6个月,患者可在医学监护下(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的心脏康复中心)进行锻炼,并且继续接受有关营养、生活方式、控制体重方面的健康教育和咨询。进入终身维持期后,患者学会了正确的锻炼方法以及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就不再需要医学监护,只需终身维持健康状态,按时按量服药并定期接受随访。目前提倡心肌梗死患者以慢跑、游泳、快步走、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为主,尽量避免短跑、举重、投掷、跳高、跳远、拔河、俯卧撑、潜水、长时间肌肉收缩的肌力训练等无氧运动。
3.情绪调节
心梗后的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家属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心。多陪伴患者,与他们聊天,倾听他们的心声。可以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等。这些活动能够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很重要。避免家庭内部的争吵和矛盾,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4.药物管理与病情监测
由于用药种类多、疗程长、费用高等因素,患者常出现用药依从性低的情况,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严格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同时密切观察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当患者出现胸痛发作频繁、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且硝酸酯制剂疗效不佳时,往往提示可能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此时应立即就医。在病情监测方面,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血压、血脂和血糖检测,以全面掌握病情进展和危险因素控制情况,一旦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应及时返院复诊。复诊时患者需携带既往病历资料,包括发病时的心电图、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及酶学检测等关键检查结果,以便医生准确评估病情变化趋势和调整治疗方案。
5.生活习惯调整
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强光和噪声的干扰。注意保暖,避免患者着凉。寒冷刺激可能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重心脏负担。在季节交替和寒冷天气时,要及时给患者增添衣物。
二、结语
家属的耐心、细心和爱心是患者在康复道路上最坚实的后盾,让患者能够在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下,逐步恢复健康,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