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手术室里的“隐形杀手”,5大护理细节你忽视了吗?

2025-09-08 08:43:39 叙永县中医医院 曾琳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手术室是医院里最安全、最“干净”的地方。医生、护士穿着无菌手术衣,戴着口罩和手套,一切看似“滴水不漏”。然而,真正的手术室里,除了显而易见的风险,还有一些隐形的威胁——它们不发声、不冒烟,却可能在悄无声息中影响手术安全,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手术室里的5大“隐形杀手”,以及对应的护理细节,你是否都做到了?

  一、温度与湿度失衡——细菌滋生的温床

  风险点:

  手术室温湿度管理不仅是为了医护的舒适,更是控制细菌滋生、减少感染的关键。温度过高会让医护人员出汗,汗液可能渗透衣物;湿度过低则会导致空气中灰尘和微生物悬浮时间延长。

  护理细节:

  手术室温度一般保持在20℃-24℃,湿度在50%-60%。

  每台手术前后,护士需通过环境监控仪记录并调节温湿度,避免忽高忽低。

  对需要低温环境的手术(如显微手术、脑外科手术),要提前预冷,并为患者做好保温措施,防止术中低体温。

  二、灭菌流程“偷工减料”——无形的感染炸弹

  风险点:

  灭菌流程只要有一步不到位,就可能将细菌带进患者体内。即使是微小的灭菌疏忽,也可能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内源性感染等并发症。

  护理细节:

  严格遵循清洗—消毒—灭菌—储存的全流程,避免器械交叉污染。

  每批灭菌器械应附有化学指示卡或生物监测记录,并在手术前再次核查。

  对于植入类器械(如人工关节、心脏瓣膜),需单独存放和追溯,避免与其他物品混放。

  案例提示:某医院曾发生过连续3例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追查发现是清洗环节水质未达标,导致灭菌效果受影响。细节上的懈怠,可能造成成倍的风险。

  三、空气流通死角——无声的污染通道

  风险点:

  手术室采用层流净化系统,空气从天花板高效过滤后下送,再从地面回收。然而,如果回风口被物品堵塞,或过滤网未定期更换,就会形成污染死角。

  护理细节:

  定期检测空气质量,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沉降菌或空气微粒检测。

  保持回风口通畅,避免手术车、器械柜长期堵塞通道。

  高效过滤网(HEPA)应根据使用时间及时更换,一般为6个月-1年。

  案例提示:一次眼科手术中,患者术后出现角膜感染,原因竟然是手术室角落的空气回风口被备用器械柜堵住,导致该区域空气循环失效。

  四、术中体位保护不到位——无形的二次伤害

  风险点:

  手术中患者往往处于麻醉状态,没有痛觉和自主调整能力。如果体位垫枕、固定带使用不当,就可能造成压疮、神经损伤,甚至呼吸受限。

  护理细节:

  手术开始前,护士需核查体位是否符合手术要求,并保护好骨突处(如肘部、脚踝)。

  长时间手术需每2小时关注一次压迫部位情况。

  对高风险人群(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患者)应加厚软垫并减少牵拉力度。

  案例提示:一位妇科肿瘤患者手术时间长达7小时,术后右臂出现麻木,后确诊为桡神经压迫损伤。只因术中手臂下垫物稍薄,就埋下了术后康复的难题。

  五、交接环节的“信息漏斗”——差一秒错一生

  风险点:

  手术交接不仅是交物品,更是交信息。如果交接不清楚,可能出现患者身份错误、手术部位错误、遗留器械等严重医疗事故。

  护理细节: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查医嘱、查病历、查身份,对姓名、床号、病历号、手术部位等逐一核对。

  使用标准化交接单,涵盖患者病情、过敏史、用药情况、术中特殊情况等。

  每次交接应由两人以上共同完成,并在交接单上签名确认。

  六、小结

  手术室里的隐形杀手,并非真的看不见,而是被我们忽视了。温湿度、灭菌、空气流通、体位保护、交接流程,这些看似琐碎的小细节,都是守护患者生命的重要屏障。

  对护理人员而言,每一次监测、每一次核查、每一次弯腰去搬开挡住回风口的推车,都是在为患者多加一层安全锁。

  手术室是拯救生命的地方,也是最不能掉以轻心的战场。唯有将安全细节做到极致,才能真正让“隐形杀手”无处藏身。

  毕竟,对患者来说,安全不是加分项,而是唯一的底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