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后伤口咋护理?防感染2招别漏掉!
“出院时医生说伤口没问题,回家擦了酒精反而又红又疼”“敷料渗液了不知道该不该换,怕换错反而感染”……很多患者出院后,面对未完全愈合的伤口,总因护理方法不当慌了神,更需要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否则容易引发感染,甚至让之前的治疗“前功尽弃”。
一、先明确:出院伤口护理,要跟着“标准”走
很多人觉得“出院了就不用按医院规矩来”,其实不然——术后伤口护理需贯穿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出院后的护理更是预防感染的“关键一环”。尤其要注意两点:
1.切口类型不同,护理重点不同
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Ⅰ类)、清洁-污染切口(Ⅱ类)、污染切口(Ⅲ类)、感染切口(Ⅳ类),出院时医生会告知你的切口类型:
Ⅰ类/Ⅱ类切口(如甲状腺手术、子宫切除术):重点需预防感染,促进愈合;
Ⅲ类/Ⅳ类切口(如开放性骨折、脏器穿孔手术):出院时可能未拆线,需严格按标准换药,防感染扩散。
2.出院后1-30天(有植入物者90天)是“感染高发期”
无植入物手术的感染风险持续30天,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心脏支架)的手术风险持续90天。这期间护理不当,是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原因,需格外小心。
二、防感染核心招数1:按标准“清洁换药”,避开2个常见错误
出院后在家换药,只要做好“清洁、消毒、敷料更换”三步,就能大幅降低感染风险,但很多人会犯以下2个错误:
错误1:用酒精消毒伤口,刺激愈合
酒精虽能杀菌,但会造成皮肤刺激,延缓愈合。
正确做法:推荐选用0.5%浓度的聚维酮碘溶液(俗称碘伏)进行伤口消毒,该消毒剂对组织刺激性较小,同时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能有效预防感染。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洗手:操作者应首先使用肥皂在流动水下按七步洗手法彻底清洁双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确保操作过程的无菌性,避免引入外界病原微生物;
②拆敷料:采用无菌镊子轻柔地揭去原有敷料。如敷料与伤口粘连较紧,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润敷料边缘,待其软化后再缓慢移除,以减少对伤口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
③消毒:清洁切口从内向外螺旋消毒,污染切口从外向内,根据切口大小、深度、污染程度调整消毒范围,以切口为中心向外扩展5-15厘米,每根棉签仅用一次;
④覆盖:等待碘伏溶液自然晾干,以充分发挥其杀菌作用。随后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大小、材质合适的无菌敷料进行覆盖,并使用医用胶带固定。注意胶带不宜粘贴过紧,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或导致患者不适。
错误2:敷料湿了不及时换,给细菌“留温床”
很多人觉得“敷料有点湿没关系”,却不知道潮湿的敷料是细菌的“营养剂”——血液、渗液中的蛋白质会让细菌大量繁殖,24小时内感染风险会增加3倍。
正确做法:
①敷料渗湿或污染立即更换;
②洗澡时用防水贴严密保护,洗后检查并更换潮湿敷料;
③未拆线伤口通常每2-3天更换一次,拆线后干燥伤口可5-7天更换。
三、防感染核心招数2:按标准“监测伤口”,30秒识别感染信号
出院后在家,只要学会“看、摸、查”,30秒就能识别感染信号,比“凭感觉”靠谱多了:
1.看:观察伤口外观和渗液
正常伤口:拆线后表皮平整,颜色淡红(新皮肤),无红肿、渗液;未拆线的伤口,敷料干燥,周围皮肤不红不肿。
感染信号:
①红肿:伤口周围皮肤发红,范围超过1厘米,且1天内扩大;
②渗液:渗液从淡红(正常)变成黄绿色、褐色,或出现黄白色脓性分泌物;
③裂开:伤口表皮或深层组织裂开,能看到内部肌肉、脂肪,或有异物(如线头)露出。
2.摸:感受伤口周围温度和压痛
正常伤口:周围皮肤温度与身体其他部位一致,按压时只有轻微刺痛(正常愈合痛)。
感染信号:
①发烫:伤口周围皮肤摸起来比其他部位热,是炎症反应的表现;
②剧痛:按压时疼痛剧烈,或不按压也持续痛,说明可能有深部感染。
3.查:关注全身症状
感染若扩散,会出现全身症状,需立即就医:
①发热:体温超过38℃,且伴有乏力、寒战;
②异常:伤口周围出现水疱、皮疹,或有麻木、刺痛感(可能是过敏或神经损伤,需排除感染)。
四、标准还要求:避开3个“伤伤口”的行为,减少感染诱因
除了清洁换药和监测,还需避开以下3个行为,减少伤口损伤和感染风险:
1.别“过度保护”:伤口别包太厚
很多人觉得“包得越厚越安全”,却不知道太厚的敷料会让伤口不透气,温度升高、湿度增加,反而滋生细菌。
正确做法:根据切口类型选择合适的敷料,确保透气的同时覆盖伤口即可。
2.别“随意刺激”:不抓痒、不抠痂
伤口愈合时会发痒,很多人忍不住抓挠或抠痂皮,这会破坏新皮肤,导致伤口裂开、出血,增加感染风险。
正确做法:发痒时用干净冷毛巾轻敷伤口周围(别敷伤口),每次10分钟左右;痂皮未自然脱落前别抠,等1-2周自行脱落。
3.别“过早用力”:避免伤口部位牵拉
标准要求“减少手术创伤,消除死腔”,出院后若过早让伤口部位受力、牵拉,会导致伤口裂开、出血,进而引发感染。
正确做法:
①腹部手术:1个月内避免弯腰搬重物,捡东西用“蹲起式”;
②胸部手术:咳嗽时用双手按伤口两侧,减少牵拉;
③下肢手术:避免长时间站立,别跑跳、爬楼梯。
五、结语
出院伤口护理,不是“随便弄弄”,而是要做好“清洁换药”和“监测识别”这2招。只要按标准操作,避开常见错误,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就能让伤口顺利愈合,远离感染风险。记住:出院不代表“结束”,按专业标准护伤,才是对自己健康最负责的做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