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禁食:为什么“空腹”是手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在各县级以上医院手术室里,每天都有患者因各类疾病接受手术治疗。然而,许多患者及家属对术前禁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因“饿肚子”而心生焦虑。事实上,术前空腹并非简单的“饿一饿”,而是手术安全的核心保障。本文将从麻醉风险、手术操作、术后恢复三个维度,解析术前禁食的科学依据。
一、麻醉风险:避免“致命反流”的关键防线
(一)麻醉下的“沉默危机”
全身麻醉时,患者的保护性反射(如吞咽反射、呛咳反射)会被药物抑制,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内容物极易反流至咽喉部。若此时患者胃内有食物或液体,反流物可能直接进入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甚至导致窒息。
(二)胃酸:隐形的“腐蚀剂”
胃液含有高浓度盐酸,pH值可低至1.5-3.5。一旦误吸,酸性物质会直接损伤肺泡上皮细胞,引发化学性肺炎,导致肺不张、呼吸衰竭。临床案例显示,即使少量胃内容物(如10ml清水)误吸,也可能引发严重肺部感染,延长ICU住院时间。
(三)特殊人群的“加长禁食”
孕妇、肥胖者、糖尿病患者因胃排空延迟,需延长禁食时间;急诊手术患者因无法提前禁食,术中需通过胃管吸引降低风险。
二、手术操作:为医生创造“清晰战场”
(一)胃肠道手术:避免“污染风暴”
涉及消化道(如胃、肠、胆囊)的手术中,若胃内有食物残渣,切开时可能溢出至腹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或切口感染。一项研究显示,未严格禁食的患者术后感染率比禁食达标者高3.2倍。
(二)非胃肠道手术:减少“意外干扰”
即使是非消化道手术(如骨科、妇科),胃内膨胀也可能压迫膈肌,影响呼吸功能;肠道积气可能导致术中肠管扩张,增加误伤风险。此外,麻醉引起的肠麻痹可能使食物滞留肠道,发酵产生气体,导致术后腹胀、腹痛。
(三)手术视野的“清晰需求”
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气腹会将腹腔顶起,若胃未排空,可能占据空间,干扰操作。
三、术后恢复:加速康复的“隐形推手”
(一)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
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麻醉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30%。术前禁食可减少胃内刺激物,降低PONV风险。研究显示,严格禁食8小时的患者,PONV发生率比禁食不足者低40%。
(二)稳定血糖,促进愈合
手术应激会引发血糖波动,术前禁食可避免高血糖导致的伤口愈合延迟。对于糖尿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糖药使用时间,防止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
(三)肠功能恢复的“启动键”
术后肠麻痹是常见现象,禁食可减少胃肠道负担,促进肠蠕动恢复。早期进食(如术后6小时饮清水)需根据肠鸣音恢复情况决定,盲目进食可能引发腹胀、呕吐。
四、科学禁食:时间与内容的精准把控
(一)禁食时间:并非“越久越好”
传统禁食时间为术前8-12小时,但近年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提倡个性化调整:
清饮料(如水、无渣果汁):术前2小时可少量饮用;
母乳:婴儿术前4小时可喂养;
轻食(如面包、米饭):术前6小时停止;
油炸/高脂食物:需禁食8小时以上。
(二)禁食期间:如何缓解不适?
禁食期间,患者可能会感到焦虑和不适,因此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这些症状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安抚是关键。医护人员应当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禁食的必要性,包括它对于麻醉安全、手术成功和术后康复的重要性。通过详细的解释,可以帮助患者理解禁食的必要性,从而减少他们的焦虑感,其次对于那些禁食时间过长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通过静脉补液来补充葡萄糖,以维持他们的能量水平。
术前禁食,虽然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确保麻醉安全、手术成功以及术后快速康复的重要环节。护士们需要反复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禁食的重要性,确保他们充分认识到遵守禁食规定的必要性。通过教育和沟通,可以有效避免因疏忽而导致的风险。
每一次严格的禁食执行,都是对患者生命安全的郑重承诺。医护人员的细致关怀和专业操作,不仅能够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还能够帮助患者在术后更快地恢复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