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气胸不可怕,科学护理筑“防线”
“突然胸闷得喘不上气,胸口像被压住一样疼”——这种突发症状可能是自发性气胸的典型表现。自发性气胸是指肺组织表面的肺大疱破裂,气体进入胸膜腔压迫肺组织所致,在年轻瘦高人群和慢性肺病患者中尤为常见。不少人一听“气胸”就心生恐惧,实则通过规范的家庭照护,既能有效应对急症,更能筑牢预防复发的“防线”。
一、认知先行:揭开自发性气胸的“面纱”
科学护理的第一步,是读懂这种疾病的“脾气”。自发性气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多发生在无基础肺病的年轻人身上,常与肺大疱先天发育异常或剧烈运动有关;继发性则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基础肺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其典型症状是突发的胸闷、胸痛、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刺激性咳嗽。症状轻重与气体进入量相关:少量气胸可能仅轻微不适,大量气胸则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甚至休克。但需明确的是,自发性气胸并非“绝症”,首次发作经治疗后治愈率超过90%,关键在于及时处理与科学养护。
很多患者和家属存在“忍忍就好”的误区,拖延就医可能导致肺组织受压加重,甚至引发张力性气胸等危重症。因此,掌握症状识别技巧,是家庭照护的“第一道防线”。
二、急症应对:在家突发气胸,这样做最正确
自发性气胸发病急骤,家庭应急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后续治疗效果。一旦出现疑似症状,需按“停-卧-呼-护”四步法操作:
(一)立即制动,避免加重损伤
让患者立刻停止所有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严禁跑步、用力咳嗽、屏气等增加胸腔压力的动作——这些行为可能导致肺大疱进一步破裂,加重气体泄漏。若患者处于站立位,需缓慢扶其坐下,避免突然倒地受伤。
(二)调整体位,改善呼吸
优先选择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45°),这种体位能减轻肺部压迫,缓解呼吸困难。若患者无法坐起,可采取侧卧位,患侧向下,避免平躺时气体集中压迫肺组织。同时保持环境通风,解开患者衣领、腰带,确保呼吸顺畅。
(三)及时呼救,明确告知病情
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描述症状时需说清“突发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并告知患者年龄、是否有肺病病史等信息,帮助医护人员快速判断病情。若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口唇发紫、血压下降等休克迹象,需在等待急救时进行基础生命支持,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测意识状态。
(四)转运护理,全程防护
转运过程中,需让患者持续保持半坐卧位,避免颠簸。若患者佩戴氧气袋,需调节至低流量吸氧(1-2L/min),不可高流量吸氧以免抑制呼吸中枢。家属需全程陪伴,密切观察患者意识与呼吸状况,随时与急救人员沟通。
三、术后照护:出院回家,这样养恢复快
大部分自发性气胸患者需接受胸腔闭式引流术排出气体,部分复发患者需行肺大疱切除术。术后居家护理的核心是促进肺复张、预防并发症,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
(一)伤口与管道护理
若术后需携带胸腔引流管回家,需重点做好管道防护: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打折,引流瓶需低于胸部水平,防止液体反流引发感染。每日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若出现渗血、渗液或伤口红肿疼痛,需立即就医。
患者活动时需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牵拉导致脱管。脱管是居家护理的紧急情况,一旦发生,需立即用干净纱布按压伤口,让患者半坐卧位休息并拨打急救电话。通常引流管拔除后,伤口需继续护理3-5天,避免沾水,拆线后1周内仍需避免摩擦。
(二)呼吸功能锻炼:助力肺复张
术后呼吸功能锻炼是促进恢复的关键,需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开展:
腹式呼吸:平卧位,双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10-15分钟,每日3次,帮助增强膈肌力量。
有效咳嗽:先深吸气,在呼气时用力咳嗽,通过振动排出肺部痰液。咳嗽时可用手按压伤口,减轻疼痛。
吹气球训练:术后3天可开始吹气球,每次连续吹3-5次,每日2-3组,逐步增加吹气力度,促进肺部扩张。
需注意避免过度用力的呼吸训练,以防肺大疱再次破裂。若锻炼时出现胸痛、气短加重,需立即停止并休息。
(三)疼痛与饮食调理:打好恢复基础
术后伤口疼痛较为常见,可采用分散注意力、局部冷敷(术后48小时内)或热敷(术后48小时后)的方式缓解。
饮食上遵循“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原则:多摄入鸡蛋、牛奶、鱼肉等优质蛋白,促进伤口愈合;多吃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预防便秘。避免辛辣刺激、产气食物,以防腹胀影响呼吸。
(四)活动管理:循序渐进不冒进
术后活动需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过早剧烈运动:
术后1周内:以卧床休息为主,可在室内缓慢散步,每次5-10分钟。
术后1-3个月:可进行轻度活动,如太极拳、慢走,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术后3-6个月:逐步恢复日常活动,但仍需避免跑步、跳绳、举重、剧烈咳嗽等增加胸腔压力的行为。
年轻患者术后6个月内不可进行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运动,中老年患者需避免搬重物、爬高楼等体力消耗大的活动。
四、康复预防:长期养护,筑牢防复发“防线”
自发性气胸复发率较高,长期家庭养护的核心是规避诱因、增强肺功能,降低复发风险。
(一)规避诱发因素:远离“雷区”
明确并规避诱因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控制基础疾病:慢阻肺、肺结核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肺功能,避免病情进展导致肺大疱形成。
避免胸腔压力骤升: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使用乳果糖等缓泻剂;咳嗽时用手按压胸部,减轻胸腔震动;避免剧烈喷嚏、屏气等动作。
调整生活习惯:戒烟戒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肺组织;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体质改善:增强肺功能
体重管理:瘦高体型男性是原发性气胸的高危人群,需通过合理饮食增加体重,避免过度节食减肥。肥胖患者则需减重,减轻肺部负担。
规律锻炼: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逐步增强肺功能。运动前需做好热身,避免突然发力。
呼吸道保护:秋冬季节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雾霾天外出佩戴口罩,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损伤肺组织。
(三)监测与复查:早发现早处理
严格遵医嘱复查,观察肺部恢复情况及是否有新的肺大疱形成。
家属需发挥“监督者”作用,提醒患者按时复查、规避诱因,尤其关注年轻患者的运动习惯,避免其因忽视防护导致复发。
五、结语
自发性气胸虽发病突然,但并非不可战胜。科学的家庭照护就像一道坚固的“防线”,既能在急症发作时沉着应对,为治疗争取时间,更能在术后康复期精准养护,降低复发风险。
患者与家属无需过度恐惧,只需将这份照护手册的要点融入日常生活,做到“懂认知、会应急、善养护、勤监测”,就能让肺部健康得到切实保障,重新回归轻松呼吸的美好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